收起左侧
发新帖

599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招商银行为何“再惹”风波?

时间:2023-11-13 12:10 0 44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疫情过后,实体经济活了,金融行业也似乎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关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陷入焦虑的话题,却在疫情前后都没有消停。
尤其是作为资产超十万亿的银行巨头,此前风波不断的招商银行,近日风波又起。起因是某上市公司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的招商银行账户没有业务往来,却被开出2亿承兑汇票,公司账上5995万元存款竟然也被转走,只剩下5万元。
该消息传出并经媒体发酵后,金融业界一片哗然。大多数人的质疑之声,集中在招商银行作为一家规模如此巨大的银行,为何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客户资金“不翼而飞”的情形。
一些网友对此更是用“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关键词来形容该事件,由此也将其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管理漏洞,暴露无遗。
5995万存款不翼而飞,招商银行“荣光不再”
近日,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卓航科)发布关于部分银行存款被划转的风险提示性公告,称今年3月30日将6000万闲置资金存入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但是当天5995万就被划入保证金存款账户,10月7日被招行南京城北支行划出公司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5995万存款的异动,却是用于两家与超卓航科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和业务往来的企业进行承兑汇票。尽管对于数千万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尚无定论,但是外界却早已议论纷纷。
DSC0000.jpg

该事件也不禁令人联想起几年前,招行内部平台蛋壳上一篇名为《招行离冬天还有多远》的文章,该文直言招行“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要知道,彼时可是招商银行的高光时刻,而招商银行离万亿市值俱乐部,也只有一步之遥。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痛陈了招商银行的核心问题:文化价值观劣化、激励机制僵化。不曾想,多年过去,该作者一语成谶,招商银行在2020年1月6日市值突破万亿大关后,就开始起伏不定,多次跌破万亿关口。截至11月10日收盘,A股股价仅为30.16元,市值为7606.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30元左右的市值,已经创下了2023年股价新低。不过,一些券商对其经营状况依然十分积极。例如,在招商银行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中泰证券表示,招行在零售和财富管理赛道,逐渐积累起来“商业模式的护城河”;而且拥有银行业内较为稀缺的兼具内部市场化、外部客户导向的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正直、务实进取的优秀团队,值得长期持有。
而民生证券则对其前三季度中收回暖,资产质量稳健表示了肯定,并对其维持“推荐”评级。只是,通过二级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来看,投资者对招商银行的态度却刚好相反。
这也与一些媒体表示招商银行资产质量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与其他银行存在差距的观点,有些不谋而合之处。而此类客户存款事件,也暴露出了招商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而且,互联网上早有这样的声音,银行业自2018年起的经营上升周期遭到打断,信用卡和房地产的坏账爆发迫使大环境入冬,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招商银行的业绩已无太大保障,如今增长停滞或早有征兆。
业绩增长放缓,投资者不再看好
实际上,招行业绩放缓的现象早有迹象。据公开数据,自2022年开始,招商银行的业绩增长就明显放缓。
而时至2023年,招商银行这样的业绩颓势还在继续。招商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招商银行营收同比下滑1.47%至906.3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招商银行自2017年一季度以来,第一次出现单季度营收下滑情形。
而到了第三季度,净利差这项反映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能力和盈利效率最为关键的指标,依然表现不佳。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其净利差2.07%,净利息收益率2.19%,同比分别下降23%、22%。
DSC0001.jpg

对于招商银行的业绩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因此招商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受到波及。另一方面,市场利率中枢一直处于低位状态,因此债券投资和票据贴现等市场化资产收益率也受到影响。
而且,在营收下滑的同时,招商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正在经受考验。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招商银行净利差分别为2.4%、2.39%、2.28%。逐年下滑的净利差,足以说明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盈利效率在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招商银行在非息收入板块的表现,也显得差强人意。例如,此前2022年报显示,当年非息收入1265.48亿元,同比下降0.62%。
在普通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中,除了利息收入,理财、结算、融资顾问等非息业务慢慢生长发展,其赚取的佣金、手续费等形成了银行净利润新的贡献点。而招商银行在业界被称为“零售之王”,更是由于招商银行对零售服务、非息收入的重视,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只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非息收入,如今在息差承压的同时,上半年同比下降4.59%至979.9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37.7%。要知道,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利用息差赚取收益是最主要、最传统的手段,但是非息收入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指标。
然而,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却“原地踏步”,而且非利息净收入不增反降,显然不是绝佳的信号。而通过招商银行近年的财报数据不难看出,其股票在二级资本市场不再受到投资者“热捧”,或许并不冤枉。
风波不断频繁被罚,畸形拉新已现弊端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9年,招商银行官方就宣布,其App的用户突破9000万。前不久,招商银行又宣布,截至8月末,招商银行App用户数突破2亿。
如此巨大的用户量,与招商银行重视用户拉新不无关系。甚至在很多消费者眼中,招商银行也是一个更懂得通过互联网运营用户的企业。然而,在用户规模及资产管理规模均是行业“佼佼者”的同时,招商银行也经常“惹出”风波,甚至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DSC0002.jpg

例如,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招商银行曾曝出“钱端”案件,起因是招商银行引导储户将资金投入钱端P2P,导致9000多个投资人的14亿资金逾期。彼时,该事件严重影响了招行的声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数千万元存款“不翼而飞”事件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与数年前发生的该事件如出一辙,足以令人震惊。
除此以外,招商银行还是监管部门罚单榜上的常客。例如,6月中旬,继去年12月底被央行罚款3423.5万元之后,招商银行又收到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超过千万元的罚单,其中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重庆分行2家分行合计被罚1230万元。据了解,央行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罚单的依据都是招商银行的内部相关操作违规。
除了这些风波外,招商银行对员工的考核过于苛刻,也曾遭到同行诟病。例如,招商银行前行长田惠宇执掌招商银行9年期间,曾是招商银行的“灵魂人物”,其策略激进、考核严苛、风险经营等个人作风也对招商银行影响颇深,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招商银行的员工在业绩考核的高压之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达成业绩指标。
据招商银行的员工在网络上透露,直到现在,在拼多多、淘宝、小红书等平台,都在针对招商银行的任务代推广服务进行推广,甚至不管是个人养老金开户,还是数字人民币账户、信用卡办理、存款贷款等银行业务,都能通过购买拼多多服务来完成拉新指标。而一些员工迫于业绩压力,甚至不惜自己掏腰包去购买服务充业绩。
很显然,通过此类方式进行用户拉新,虽然拉新目标完成了,但是转化与留存的指标必然长期上不去,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产生大量的银行睡眠卡,并造成资源浪费。
事实证明,招商银行这样的拉新方式,已经显示出弊端,例如,据《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信用卡发卡量为11.6亿张,但活卡率仅为55%。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自去年7月份,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发布了清理“睡眠卡”的公告,对此类银行账户进行清理了。
通过招商银行的业绩正在下滑,股价也在不断下跌也不难看出,招商银行或许还面临更深层次的公司转型、管理合规等现实问题。
结语
正如招商银行前行长所总结的,招商银行当前财富管理产品的丰富度不够、基金代销业务收入表现不佳、营收结构并不健康、投研和资产配置方面能力不足等等,都是摆在招商银行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而招商银行未来取得长足发展,必然需要在原有的产品结构、营收结构等方面彻底转型。
而对于招商银行的战略转型与落地,缪建民的说法可谓一针见血:“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是做不了的,因为失败往往是在成功的时候播下。”由此可见,招商银行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而诸如此类巨额存款不翼而飞的“非正常现象”,更像是给危机感不足的招商银行,敲响了一记警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