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蒋介石说张学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时间:2014-6-9 23:40 11 283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张学良,民国所谓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尤其是西安事变后他的人生被定格,直到晚年,直到临终前的反思,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作家余世存在《中国男:百年转型》一书中披露,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张学良,张作霖长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发动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进程。
整顿奉军接管父业
张作霖带兵保留了土匪习气。192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使张作霖意识到奉军的落伍,下决心整顿。历史学家甚至说,经过多次整顿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具有职业军人素养的一支部队。这当然跟年轻的张学良有关系。他看到了现代国家军队的样子,有机会效仿,在父亲的支持和郭松龄(东北军整军运动负责人)实施下,一举成功。东北军对张学良充满了敬畏之情,甚至把他“当成神一样”。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7月,年仅27岁的张学良顺利就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安总司令。紧接着,张学良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1929年1月,张学良诛杀杨宇霆、常荫槐,如少年康熙诛杀大臣,从此完全接管了父亲的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不仅管辖着东北,还拥有庞大的现代职业军队。而他虽然归顺国民政府,其实仍与独立时期一样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但是,张学良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却不能使它的能量得到正当释放。
1930年,当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张学良先是观望,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他冒出来宣布调停,实际上是从背后插了冯阎一刀,导致后者一败涂地。这年10月,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误判“九一八”拱手让出东北
张学良给了东北军职业化,却没有给这支庞大军队明确的为国为民的目标。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丑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他却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了东北。几十年之后,获得自由的张学良坦承当初“不抵抗”并非接到了蒋介石的严令,而是他自己的判断错误所致,他以为日军只不过借故生事,并没有想到关东军敢于发动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解释仍只是敷衍历史。因为当时日军在东北的野心路人皆知,日军异动的各种情报早就送达中国军事当局,但张学良完全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准备。有材料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家产损失金条8万余,超过了当时东三省官方银行的全部损失。这种搜刮之烈并没有带来强烈的保护意志,大概仍是“子卖爷田不心疼”的少爷脾气。
“不抵抗命令”是何人所下,当事人曾三缄其口。即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张的独立军阀身份以及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事后统计,东北军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
西安事变“先捉了再说”
张学良虽然主导了整军经武,却对中国社会、现代政治、公众舆论没有任何感觉,他只是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而已。张学良的孩子心性和头脑在小事上精明,在大事上则完全让人匪夷所思。
胡适说得好:“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1932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这就是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影响所至,他的部下也多无所作为。东北丢失以后,1932年东北军悍将何柱国奉命守山海关一线,在与日军的反复摩擦中,就以“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令人大开眼界。东北军的战略物资丰富,他们还有当时中国乃至东亚都罕有的一支空军部队,却没有开枪即灭亡。背井离乡的东北军开始走向没落,再也没有机会洗刷他们的耻辱。
1936年,在蒋介石对这个义弟十分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谏,扣押了来到西北“剿共”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实上,他并没有深谋远虑。事变前,他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开会,宣布他要“扣蒋”。于学忠问道:“捉住了以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
蒋介石说他“殊可悲”
张学良没读过多少书,不满20岁时就当上了少将旅长,26岁时已经是东北军的上将司令。这个年青人要风得风,好球,好剑,好驾驶飞机冒险,尤好美女。晚年曾对人炫耀,他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事实上,他年轻时的生活称得上糜烂腐朽,凡他看上的女人,都逃不过他的劫掠。他自称风流,实则是欲望的泛滥、孩子气任性或青春的身体无边界寻找刺激。为此,他嗜赌成性,形容枯槁。1933年2月17日,他陪宋子文去承德视察时,每行30多里就得停车注射一次毒品。
这个民国所谓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尤其是西安事变后他的人生被定格,直到晚年,直到临终前的反思,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11回复

行走万里 发表于 2014-6-10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有那么好的条件但毕竟不是成就大事的人,毛泽东的条件比他差多了,但是毛泽东是真正的曹操。
ray.chen 发表于 2014-6-10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蒋介石是被自己人害的,可歌可泣的一代领袖!
行走万里 发表于 2014-6-1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ray.chen 发表于 2014-6-10 02:08
蒋介石是被自己人害的,可歌可泣的一代领袖!

蒋介石说张学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而毛泽东说叶剑英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最后果不其然最终叶帅联合邓小平推倒了四人帮,与邓小平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两个人
fw123 发表于 2014-6-1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蒋介石 最大的问题是治军不行,尽管手下很多人来自黄埔,但是基层军官很多都是来自军阀,特别是奖惩制度上一直沿袭了军阀的那一套,治军是老蒋的最大的缺陷。反观老毛,老毛最拿手的一套是发动群众,从基层做起。从严治军,这是老毛的法宝。。
    老毛是个人物,不管是老毛虚伪也好,手段也好,那篇论联合政府的文章,真是千古绝唱,让第三方的党派都倒向了老毛。。。虽然后来很多人死于文革,但是老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在任何阶段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如何争取群众,如何拉拢中间势力。这是老毛最牛B的地方。
    人无完人,不管老蒋还是老毛。。。历史定论永远是成王败寇。。。

点评

蒋的性格也离不开环境的逼迫,军阀内部的咄咄逼人,暗藏杀机;外部日军的不断侵蚀。其实,老毛当时是幻想联合政府的。  发表于 2014-6-21 20:43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倒台,其实是内讧的一个过程;老毛只是加剧了国民政府倒台的速度。  发表于 2014-6-21 20:40
即便没有毛,蒋依旧会倒台的,中国可能会军阀再度割据,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台湾的国民政府是吸收了教训,那也只是后话。  发表于 2014-6-21 20:39
看看蒋介石的诗作,总是一本正经的,以道德自居;而老毛的诗作豪情浪漫又飘逸。不管欣赏不欣赏,可是从中可以看出性格的差异。  发表于 2014-6-21 20:37
说的太轻巧了,军阀呀,怎么治?碰上张学良这种无良的公子哥。蒋介石本身性格过于耿介也是个原因,他没有毛的豪迈和浪漫的气质。  发表于 2014-6-21 20:36
行走万里 发表于 2014-6-1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fw123 发表于 2014-6-10 09:11
蒋介石 最大的问题是治军不行,尽管手下很多人来自黄埔,但是基层军官很多都是来自军阀,特别是奖惩制 ...

军阀们好像不是基层军官吧?张学良没有倒台时好像是名义上的国家二号人物,还有白崇禧,阎锡山,杨虎城,李宗仁,冯玉祥这些军阀 都是国民政府的高层吧
fw123 发表于 2014-6-1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行走万里 发表于 2014-6-10 10:44
军阀们好像不是基层军官吧?张学良没有倒台时好像是名义上的国家二号人物,还有白崇禧,阎锡山,杨虎城, ...

军阀们好像不是基层军官吧 ??我的意思是基层军官和士兵大多来自军阀的部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