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曾刚:金融机构服务网络遍布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5-2-8 09:28 0 2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曾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形态、农民收入结构和基层公共服务需求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金融机构深入探索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逐步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
2024年,涉农信贷投放加大,围绕“三农”关键领域融资难点,金融机构强化走访帮扶对接、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一方面努力拓展和深化金融服务,满足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更多领域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积极探索以金融服务下沉带动更多资源下乡,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源头活水。
近年来,相关金融机构开始发挥服务网络遍布乡村的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将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非金融公共服务通过村级网点引入乡村,不仅体现了社会责任,畅通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而且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8月,“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并单设“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类别,活动评选出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共22个。其中,华东地区8例,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各3例,华北、东北地区各2例,华中地区1例。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中,银行类型案例13例,大部分来自华东、华南地区;融资担保案例4例,其中,两例来自重庆市,其余1例来自北京市,1例来自辽宁省;财务公司两例,分别来自山东省和安徽省;小贷类型两例,均来自山东省;此外,保险公司亦有1例参与其中,参与机构来自陕西省。
从实践案例来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乡村振兴,着力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的,适应乡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功能互补与分工协作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完善村级联动机制。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多类“集体”或“组织”,这使得金融机构要面对的客户群体更为复杂、风险控制难度更大。因此,各类金融机构需要扎根农村金融市场,利用“人缘”“地缘”优势资源,例如农村基层组织“资源”等,完善村级联动机制,加深对涉农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了解,增进信息对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升普惠金融机构的经营可持续性。
三是建立、完善风险分担长效机制。传统农业信贷业务风险由银行自担,是阻碍银行为农村农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应加快构建风险分担长效机制,包括积极采用财政政策,大力推动担保、保险、期货期权等市场及产品的发展等,这将有效分担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网络体系、移动手机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地区居民、企业等破除地理障碍,获取高效的数字金融、智慧金融服务的有力保障。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特别是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迅速,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还存在农村数据采集渠道不健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等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因此,未来还应从不断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强化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入手,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五是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产品对农业产业链的适应性,合理设置农业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其次,创新农村贷款抵质押方式。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最后,强化科技赋能农村金融创新。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科技赋能农村金融的广度与深度。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农村数字金融生态,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提高金融服务供给的精准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