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一声爆炸,全部人都站起来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9224
主题
149241
回复
17540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20
央行:相关机构可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中长期资金增加投资
0/22
财政部:将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
0/23
央行:今年1月互换便利操作的550亿元可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
0/16
肖远企: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0/16
财政部: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修订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
0/20
A股五大险企去年总保费、股价齐涨 新年开门红保费将平稳增长
0/24
金融监管总局: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股市投资比例
0/16
“债券卫士”之父Yardeni:美联储很可能会暂停降息 看好黄金
0/21
金融监管总局答澎湃: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一声爆炸,全部人都站起来
时间:2021-10-17 17:12
0
407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焰
1964年的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从罗布泊深处腾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21年的今天,神州十三号搭载新“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升空,他们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客人。
今天,10月16日,是跨越时空的一天。
57年前,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这些响亮的名字推动“两弹一星”研发,是中国硬实力的奠基人,今天,腾空的神州十三号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致敬先辈。
两弹一星近乎一段分水岭。
此前的中国时刻遭受着来自美国的核威胁,掉落在日本广岛、长崎的核武器随时有可能掉落在中国人的头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虽已建立,但“再挨打”的忧虑并未消散。
从1964年到1970年,中国连续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才真正确立国际地位,迈入军事科技大国行列。
“只有枪杆子没有炮杆子是不行的”,毛泽东的论断得到了验证。
但是,两弹一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功的呢?
思之令人心酸。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精神之光 永不熄灭【图源:新华社】)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一共颁给了23人,但理当有更多人共享这一份荣誉。不止有被美国软禁5年、45岁辗转回来建设祖国的科学家钱学森;不止有只身入险、手捧核弹头,受到强辐射而早逝的邓稼先;不止有飞机失事,躯体烧焦、与身旁警卫员紧抱在一起,分开两人尸体后发现中间保护着机要文件的郭永怀;不止有动荡时期被虐打身亡的科学家姚桐斌;不止有不堪受辱而服下安眠药自杀的赵九章。
还有一些奖章之外的人值得被记住。上到元帅聂荣臻,下到离家“不告父母兄弟”的无名小兵。
有在政治声浪中坚持信念的领导人、科学家,也有饿着肚子干国家事业的工人,还有大漠中成片的坟冢。
如果有人把“两弹一星”的故事当作过于浪漫的英雄史诗,不如趁早先打消这个念头。艰苦岁月中没有大人物,只有埋头干、奔波苦。
在建党百年之际,重看“两弹一星”,是一抬头和一低头——抬头重看星空宇宙,低头泪洒满地焦土。
归 人
没有人硬逼着科学家们回国。
但1949年前后,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们看到希望、拥回大陆,希望以毕生所学来帮助建设新中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后来诸多回忆录都有谈到,建国前后,萦绕在一些科学家心中的词都是:回去、回去。
钱学森。
(钱学森)
他在美国并不是小人物,师承航空理论泰斗冯·卡门,36岁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又受军方青睐,担任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成员、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的职务。
他在美国20年如漂萍,功成名就,却没有置办一处房产,也没有买一份保险。
1949年,钱学森筹备回国。
“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
当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一句狠辣的话,为这位科学家带来了归国的重重险阻。
钱学森先被美国认定为间谍,遭到逮捕,被囚禁在一座小岛上,后又迎来了漫漫无期的居家软禁。
5年,整整被软禁了5年,直到钱学森秘密向国内寄信,周恩来才在1955年通过外交手段帮助他回到祖国。
(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信)
郭永怀。
他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也曾是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的学弟。
郭永怀的性格显然更烈一些,他在校园里公开烧掉了自己的几千册藏书、大量的研究笔记和授课讲义。
一个文质彬彬、东方面孔的教授,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本一本将书撕开、丢进火堆。
郭永怀知道,这些重要书籍和资料不管是带走还是送人,都可能被美国当局认定是“间谍行为”,成为自己归国的阻碍。不如干脆一烧明志,破釜沉舟。知识都在他的脑子里。
多么自恃天才、又归国心切的举动。
(郭永怀【左】在实验室)
而这一位轻视材料、相信自己的科学家,又是如何在多年之后的飞机失事时,断然决定以肉身来护住“两弹一星”的机要材料的呢?材料安好,身体焦黑——这已是后话了。
当时还有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
这一对物理学博士和郭永怀正相反,他们往北京、香港寄了近两千磅重的书籍和材料。就像打游击一样,夫妻俩每逢夜深人静时便整理书籍、资料,每6磅打包成一个的小包裹,抓住每一个邮寄机会,逃过移民局的审查。夫妇俩寄了整整一年多,才将三百多个包裹寄回国内。
书寄回来了,他们就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把美国的两辆小轿车、家电、家具全部送人,立刻回国。
还有科学家赵忠尧,他从美国采购20箱器材想办法带回国内,后来为中国安装出了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以及建国之前赶回的钱三强夫妇。
(钱三强夫妇)
这些归人的名字如果一时记不住也没关系,只要你可以想象到——他们曾经吃了多少苦头,放弃了什么样优渥的条件和个人科研成就的诱惑,才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就可以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而读书。
要 人
中国的“两弹一星”,最先上马的是导弹和原子弹项目。
一边是1956年成立的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做院长。一边是原子能研究所,由钱三强任所长,牵头科学家们一起做。
项目虽上马,但一开始就犯了难——白手起家,谁来做第一批骨干?
当时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展开,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建设,科技专家都是单位里的宝贝,是稀缺人才,一些科学家经常被笑称是“老母鸡”,要承担孵化更多人才的任务,没有哪个单位舍得放人。怎么去跟各单位要人才?
聂荣臻元帅是受命领导全国科技工作和研制“两弹”任务的人,他得帮着调集,把人聚拢起来。
(“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和钱学森等人合影留念【图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周恩来支招,让聂荣臻组织国务院33位部委领导开会,直接开口要。
可当时一场会开下来,聂荣臻并不好受,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整个会场唯独只有“哈军工”院长陈赓鼎力支持,答应给6个人,且很快到位了。其他单位答应给的人迟迟不来,有的两个月过去了还没动静。
最后是聂荣臻列了名单找到了周恩来,请他亲笔批准,走行政手段才把人硬调来的。
就这样,数十位专家、中级科技人员,156位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导弹、火箭事业的班底。
另一边的原子能研究所,情况也不乐观。
钱三强比钱学森回国较早,“要人”之路从1950年就已经开始,更有目的性,也更加漫长。
(钱三强资料照片【图源: 新华社】)
钱三强心里有一张名单——因为他早就调查了全国自然科学专家的情况,也了解尚在国外的所有专家名单——写信求才、请国外专家转交、一一拜访,他都做到了。全职的、兼职的、全时兼职一段时间的,他都接受。
最有名的当然是钱三强去找邓稼先的故事。1958年秋天,钱三强找到34岁的邓稼先:“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这位“娃娃博士”一下就知道,大炮仗就是原子弹,他问:“我能行吗?”
钱三强把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任务、意义、保密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诉妻儿”,从此以后不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出国、不能随便和人交往、不能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
那一天,邓稼先回家很沉默,有一点反常,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许鹿希也没有睡着。
她后来回忆:“他突然说自己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到哪儿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当时弄得我很难过。”
“我那时30岁,他34岁,孩子还小,我又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说如果做好这件事,他这一生就活得很有价值。听他这么说我当时就感觉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又说了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句话时哭了。我说你要干嘛去,做什么事情要下这个决心。”
(邓稼先和家人【图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次日,邓稼先带上妻子、4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一起去照相馆拍下了一张全家福。此后,邓稼先的名字就从外界新闻、学术刊物上消失了。
邓稼先加入之后,钱三强又找来了朱光亚、程开甲、郭永怀,然后是王淦昌、彭桓武等人,中国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阵容,这才基本确定了下来。
要 地
“两弹”项目难的不止要人,也要地盘儿。因为它除了研究院之外,还需要大型的配套工厂和试验基地。
核原料——铀浓缩厂的选址就十分波折。
“要隐蔽、面积大、水要足、用电量还大”,为了符合这一要求,考察队20多人,从1958年初启程,从东到西,踏过了中西部好几个省区,勘探了18个场地,一路被上级否定,最后才到了兰州。
(位于兰州的中国铀浓缩工厂【图源:北青网】)
大家终于在兰州北郊黄河边看中了一块地,喜出望外。突然,树林里有一群人端着枪过来,包围了勘察队。
原来这地方已经被一家飞机制造厂看上了,而且已经设立了筹备处。
这个筹备处的主任叫作王中番,是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军人,他见过美军轰炸机之下的战场惨状,发誓要回国做飞机。
他回国后,如愿当了飞机制造厂筹备处的主任,找了两年才为厂子找到这块宝地。王中番知道勘察队正在找场地,但不知道目的,热心问:“我这一带熟,你告诉我要做什么,没准儿我能帮你找个好场地呢!”
谁想到几天后,王中番接到上级电话,他选的地方被二机部看上了,叫他让出去,再另择厂址。
王中番急了,一下子从兰州找到北京,上门找二机部的部长宋任穷说理。
“宋部长,您凭什么把我们的地方给一锅端呀?您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挪地方。只当我自己在朝鲜被炸死了!”
“王中番同志,你知道要你那块地干什么吗?”
“我不管,我只管造飞机,造轰炸机!你们不答应还给我,我去找彭老总,他去过朝鲜,挨过炸,他说过我们要造飞机!”王中番说着说着,眼泪快下来了。
宋任穷真的拨通了彭德怀的电话。
“老总,这个人有股子倔劲儿,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敢和人拼命,是个干事的人……麻烦您给航空那边打个招呼,这个人我扣下了,他叫王中番。”
王中番万万没想到,一下子泪水夺眶而出。“宋部长,您和彭总,你们不讲理。”
宋任穷这才说出实情,他定睛看着王中番:“原子弹,你知道吗?”
王中番一下子愣住了。于是,他就这样成了铀浓缩厂的副厂长。
(郭永怀领导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模型。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藏【图源:中国科学院】)
史料记载中的这一段故事十分动人,尖端的“两弹”项目得到普通战士的心,或许只需要一个名称。
但可惜有一些战士,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服务的保密工作是什么。
1958年2月,导弹试验基地批下来了,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边缘。
这个地方我们如今已经很熟悉,它后来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两弹”三个基地中,导弹试验基地的进程最快,几万人加紧建设,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数万工程兵刚来的时候,坐了半个月的罐子车不许往外看,一下车都傻眼了。这什么地方?
风沙、烈阳、毒蚊子咬,连司令员也睡帐篷。大部队待了不到半个月,就出现数百、上千人同时拉稀的状况。有人拉死了,有人被蚊子咬死了,有人累死了,有人饿死了。
这些军人、工人,只知道奉命来建设这个地方,却不知道为什么来。死人的事情还在发生,而他们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基地上士气日渐低落。
隐姓埋名、背井离乡、绝对保密,几乎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宿命。
但何以安抚人心,告慰亡灵?
司令员孙继先向上级申请,终于在1960年4月导弹试验基地即将竣工时,告诉几万工程兵:“我们来这,是搞导弹的。”
(在国家大爱和情侣小爱之间,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纷纷选择了前者【图源:《我和我的祖国》相遇篇】)
有史料记录当年一位参与施工的老兵的回忆:
当时一宣布好多人都哭了。
“为什么哭?爱导弹?纯粹是扯淡!没几个人知道那玩意儿,就是憋得太久了,那么多人一起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两年多,又不打仗,就是干活儿,拼了命干活儿,死了几百人。一宣布好了,总算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了,这苦没白吃,值得!”
集 体
新中国是不平静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一大批知识分子,包括科学家,接受批斗。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大炼钢,各地都在放“卫星”。而真的“两弹一星”的科学性却遭到了政治的冲击。
这一年,中国人造卫星工程上马,代号“581”,但研究所里经常争吵不断。
因为一群年轻科技人员不满所长、著名科学家赵九章。他们主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不放山药蛋那般大的,一上马就搞高能火箭、高能发动机,放几顿重的大卫星”。
(初期卫星总体组成员【图源:中国科学院】)
赵九章也无法说服他们。
一天,在一番争执之后,这群年轻人将赵九章制作的一个卫星模型从三楼扔了下去,差点砸中下面推着自行车的51岁赵九章。赵九章当场泪水盈眶。
特殊年代里,荒唐事不断出现。
很快,1959年,此后是长达三年的大饥荒。
导弹试验基地上的工人有的饿得都逃了,中央拨过去一批粮食,半路上被农民抢劫了。北京的研究院里,科学家们也不好过。
邓稼先总是在半夜三更回家翻东西,再带回研究院给年轻人吃,他自己饿得瘫软,连30斤重的女儿也抱不起来。
因为饥饿,很多科学家患上了浮肿,接受周恩来接见的时候,彭桓武的脚脖子肿得快提不上鞋子。
然后是1960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在核工业领域的全部援华专家,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图纸资料。
苏联援建的9个项目被迫停工,成了烂尾工程;有些即将建成的项目,也因为缺少配套的图纸资料,推迟了建成时间
碰到经济极端困难的时刻,全国对导弹、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议不断,开会时经常桌子拍得叭叭响。
“两弹一星”事业岌岌可危。
那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时期,连身边亲信下属都劝说聂荣臻,暂时搁置。不料元帅直接发火了:“不搞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聂荣臻给毛泽东写了一份5000多字的报告。
看似报告,其实是军令状。因为他作出明确承诺——四年左右可以制造一般的原子弹,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可以造出比较高级的原子弹。
伴随着美国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大陆的核威胁,聂荣臻的报告增强了中央领导人的信心,“两弹”项目保住了。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当然不是到此为止。
随后“文革”的冲击,以及始终艰苦的科研历程,让“两弹一星”事业中心的科学家们始终在摇摇晃晃地前行。
他们大部分人一边忍受挫折、批斗、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一边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从1964年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再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中国科学家们以生命、以精神,为它画下了一个传奇的句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源:新华社】)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图源:新华社】)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图源:新华社】)
1986年,邓稼先去世的时候只有62岁。
他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至此,与其说“两弹一星”是军事项目,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就像张爱萍将军说的,原子弹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倒了这种精神,就只好去乞讨了”。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也是一抬头和一低头,低头热爱脚下热土,抬头热爱物理世界、璀璨宇宙。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图源:新华社】)
编辑 | 李少威
新媒体编辑 | 莫 奈
值班编辑 | 陆 茗
排版 | 乔八斤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