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195岁的拥抱

时间:2021-10-16 17:01 0 45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5岁的张履谦院士缓步走到100岁的陈敬熊院士的轮椅前,高瘦的他弯下身,深深环抱住老朋友。
“祝你生日快乐呀。”
陈敬熊院士回拥住张履谦院士的双臂,看着他微笑 ,“谢谢你。”
DSC0000.jpg



10月13日,一场“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百岁院士陈敬熊科学人生座谈会,让平时难得相见的老朋友共聚一堂。看到熟悉的面孔,陈敬熊心绪难平。他想起了大家共同为航天奋斗的日日夜夜。
1951年,在北京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陈敬熊埋首攻关朝鲜战场坑道站的天线通信问题。军委通信部雷达处的张履谦也受命赴中朝边境,为抗美援朝部队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他们未曾想到,6年后,他们会共同踏上航天这条路。
1957年11月,中央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陈敬熊、张履谦等技术人员转入二分院,成为航天的中坚力量。
刚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们就迎来了一项大任务,参与研制“1059”导弹。
陈敬熊主要精力集中于导弹天线的研制,同时关注地面横偏校正系统的天线研制工作。而张履谦则带领同事突击横偏校正系统的波瓣比对电路这一关键技术。
可参考的技术资料不充足,他们争分夺秒紧张工作,击破各种壁垒。
张履谦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早日拿出成果来。”陈敬熊则在研究导弹天线绕射问题时,打破权威专家的设定,开创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式直接求解法,为“1059”天线的成功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1960年11月,这枚被他们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在发射场一飞冲天。
DSC0001.jpg



1962年2月,国防部五院科技委成立,被钱学森亲自提名委员的陈敬熊与其他委员们站在一起合了一张影。
陈敬熊站在第三排,张履谦站在第二排,他的左下侧。两位年轻人意气风发地看着镜头微笑。那一年,他们携手进行“543”(“红旗一号”)制导雷达站的仿制工作,寻找解决天线系统误差问题的方案。
多年的航天人生中,他们的足迹不时重叠。
1963年,42岁的陈敬熊和37岁的张履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5年,44岁的陈敬熊和39岁的张履谦担任23所副所长。
1995年,74岁的陈敬熊和69岁的张履谦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DSC0002.jpg



DSC0003.jpg



两会同样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在散会后的大厅里,挨坐在一起,聊着彼此关心的事。
张履谦双手紧紧握住陈敬熊的左手,戴着助听器的耳朵微微倾侧。陈敬熊一口吴侬软语,时而蹦出几句普通话,说到趣处,两人相视一笑。
多年的共同工作,张履谦对陈敬熊的科研作风十分钦佩,他为陈敬熊百岁的科学人生座谈会写下一幅字,“学习陈敬熊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国土上。”
不仅是陈敬熊,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国土上的还有张履谦,以及和他们一样躬身向前的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陈佳佳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崔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