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杜甫的诗张口就来 他拍的纪录片带英国人了解中国

时间:2020-5-18 08:38 0 327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标题:【融媒特稿】杜甫的诗张口就来,他拍的纪录片带宅家抗疫的英国人了解中国)
  杜甫的诗张口就来,他拍的纪录片带宅家抗疫的英国人了解中国
                                                    

  “说起来你可能难以相信:几十年前,一个生活在曼彻斯特的十五六岁英国男孩会着迷于中国诗人杜甫的诗。”
  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说,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启蒙来自杜甫。采访中,他能随口背出好几段杜甫的诗作译文,包括长诗《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近期,伍德执导的单集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引起广泛关注。
DSC0000.jpg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海报。

  这是一部“因爱而生的作品”
  “《杜甫》对我而言,其实是一部出于私心、因爱而生的作品,”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伍德多次提到他对杜甫的喜爱,强调这部时长59分钟的纪录片是他的“心爱之作”。
  伍德1948年生于曼彻斯特。念中学时,他在当地一家书店发现一套外国文学译作,其中一本就是杜甫诗集。
  “翻开书读到第一句,我就入了迷。它把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从来不曾知道的世界,它如此丰富,如此精彩。从那以后,这些诗就一直留在我心里。”
  后来他又陆续知道了李白、孟郊、白居易,以及更多唐朝诗人,“他们和杜甫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从未离开过我。”
  四年前,伍德因为一部在BBC播出的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纪录片《中华的故事》被很多中国人知晓。《杜甫》得以拍摄也与这部影片有关。
DSC0001.jpg

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海报。

  十年前,他到中国拍摄《中华的故事》,其间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和现场观众交流,问他们最喜欢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结果令他吃惊,“每个人都回答唐朝,而且几乎人人提到杜甫”。
  “杜甫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方却鲜有人知,”他萌生了要为杜甫单独制作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去年秋天,梦想终于成真。他和拍摄团队从杜甫出生地河南巩义出发,沿着杜甫生前足迹重走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地,跨越半个中国,以西方人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介绍中国“诗圣”动荡不安、忧国忧民的一生。
DSC0002.jpg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截图

  在片中,伍德不仅盛赞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还借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评价,将杜甫与西方文学巨匠但丁、莎士比亚比肩,同时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悠久传承给予很高评价。
  为了向西方观众更好传递杜甫诗歌的意蕴,他邀请英国国宝级演员、《指环王》影片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出镜朗诵了15首杜甫诗文译作。
  “只称杜甫为诗人是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称呼将他的地位局限于诗人。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一个与杜甫完全匹配的人物,一个体现了整个文明情感与道德感的人物。”伍德如此评价杜甫。
  “理解中国需要一辈子”
  身为历史学家,伍德最专长的研究领域是中世纪历史。作为纪录片导演,他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
  他制作的120多部纪录片中,大多数与历史有关 ——《追寻文明的起源》《亚历山大东征传奇》《印度的故事》《英格兰的故事》等。
  他撰稿并主持的《中华的故事》更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追溯中国五千年历史,讲述中国从古代夏商周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
  《杜甫》纪录片中,他同样在追寻中华古老的诗歌传统在当今中国的传承和意义。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实地采访拍摄过程中,他找到了答案,而且印象深刻。
  “在成都杜甫草堂门前读《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读诗会的成员、给杜甫诗作谱曲演唱的大学生们……从他们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消失,一直在延续。”
DSC0003.jpg

在成都杜甫草堂,伍德与当地小女孩合影。(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伍德认为,纪录片导演必须对自己所拍摄国家的文化有所感知,“拍摄中国,你必须将自己视作中国人来看待问题……你必须对中国人的文化产生共鸣,否则观众就无法理解你所拍摄的东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因为旅游或工作,伍德先后到访中国十多次。他还记得第一次到中国时,“人们都穿着一样的灰色、蓝色中山装”,但从那之后,“中国经济、国家整体变化太大了,已经成为了另一个世界”。
  他在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聚焦了这段历史,认为“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过去40年发生了什么”。
  为了这部片子,他到安徽采访小岗村的农民,到温州与拿到第一份工商执照的个体户交谈,站在香港对面的海角、在如今摆满巨大集装箱的港口讲述深圳的传奇。“这样才能向西方讲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
DSC0004.jpg

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截图

  对于中国文化,伍德经常称自己是“局外人”。
  “对我这样的局外人来说,理解中国需要花上一辈子。在多次往返中国后,我才开始理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才能明白他们的幽默、社交方式,”伍德说,“虽然东西方价值体系在基本框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了解中国需要终生努力。”
  “文化交流能消除偏见”
  伍德认为,《杜甫》在英国播出“恰逢其时”,在疫情阴霾下发出微弱光芒,为西方观众提供新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中国,去了解中国人的感受和想法”。
  纪录片播出后,伍德收到许多西方观众的积极反馈,“他们告诉我,很高兴能在新冠疫情期间看到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还有观众向他打听英国哪里可以网购到杜甫诗集的英译本,想趁居家隔离期间潜心阅读。
  “宅家抗疫的英国人因为这部小小的纪录片而对中国产生兴趣,”伍德说,“纪录片产生了实际影响,为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理解提供了帮助,这正是我喜欢制作纪录片的原因。”
  除了纪录片导演和主持人,伍德还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公共历史学教授、英中了解协会主席。“我是文化交流的坚定信徒,坚信文化交流能促进不同民族互相理解,消除偏见。”
DSC0005.jpg

在成都杜甫草堂,伍德与当地老人交流。(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他提到,自己的家乡曼彻斯特一直与中国渊源很深,那里有“中国城”,有“全英国最好吃的中餐厅”,还有一所全欧洲吸引最多中国留学生的知名学府——曼彻斯特大学。
  “每到九月,你到曼城市中心通往大学的街道上走一走,能看到路边张贴着很多为中国留学生服务的中文信息,你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和中国的紧密联系。”
  但眼下,他担忧,新冠疫情不可避免地中断了英中之间的许多正常交流,疫情引发的偏见还可能损害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面对一些针对中国的不友好声音,我像中国人一样感同身受,我很难过。”伍德说,越是这种时候,越能体会到文化交流促进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我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伍德说,“更期待我们能一起努力,搭建更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化桥梁。”
相关推荐                           

      是什么让杜甫"破圈"?访BBC纪录片《杜甫》主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