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中新时评:用好“情理法”可解侨胞之惑

时间:2020-3-28 14:11 0 336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聂芝芯 (原载于《中新网》)

近期,海外多国疫情暴发,一些侨胞回国避疫,中国的防控压力加大。少数回国人士隔离期间的“逾矩”行为,催化了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华侨华人的讨论,其中个别片面言辞,让疫情期间“打完上半场,又打下半场”的侨胞无奈而又心生困惑。

海内外中华儿女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刻在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共识。但大疫当前,要维护好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默契,达成“这不过是侨胞与祖(籍)国同心战疫过程中的微澜”之共识,依然必要且重要。

用“情”这把标尺,量一量“血浓于水”的深沉。所谓“娘家”,就是累了倦了永远有盏灯为“你”而留的地方。

华侨华人桑梓情深,祖(籍)国对海外游子的挂念何尝可以斗量。不论是过往岁月,还是大疫当前,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曾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侨胞积极参与祖(籍)国建设的历史印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华侨华人率先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国家贡献良多。今次疫情,侨胞“包机送口罩”之举亦令人动容。而今海外一些地方不安全了,侨胞想避疫是本能反应,“娘家”不会不管,如今还通过开通“云问诊”服务、向留学生赠送“健康包”等行动,将关爱延伸到海外。更不用说,中国以大格局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向境外疫情“红区”捐赠物资、派遣中国医疗力量,间接赢取世界对华侨华人的“温柔以待”。

用“理”这把标尺,测一测内外舆论场上的“情绪冗余”。情绪梳理不好,理性不足,就易产生话语落差和理解偏差。

海内外两个舆论场在“回国避疫”这个话题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内外温差。少数“里面的人”指责个别不配合隔离的“麻烦制造者”,情绪化表达不加克制,伤及整个华侨华人群体;尽管刺耳言语远非国内主流评断,但在负面情绪放大下,一些侨胞对片面言辞难免有些不忿。沟通等于“70%的情绪”加“30%的内容”,沟通情绪不对,内容就会扭曲。进一步说,网络喧嚣,泥沙俱下,人人都要强化“信息免疫力”,过滤信息垃圾,避开情绪化互怼的“坑”。

用“法”这把标尺,探一探契约精神与硬核政策的对接程度。在不触碰政策底线的基础上,顾及人性化细节的灵活变通能体现政策的温度,因“防输入压力”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也同样应获得理解。

华侨华人长期在海外生活,深谙入乡当随俗,也受到西方契约精神的潜移默化。当下中国本土防输入压力大,各地针对入境人员出台了集中隔离等硬核政策,入境政策、航班数量在不同阶段也随“势”而变,但不管如何调整,侨胞在非常时期恪守“基本规矩”应是题中之义。回国避疫,求的就是心安,祖(籍)国整体安全有保障,个人安全才有保障。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有一些隔离点的服务意识较强,尽量顾及文化差异,对个性化需求弹性满足,所谓“隔离了空间不隔离爱”,这种细节处的贴心赢得华侨华人好感,值得倡导。

以“情理法”度量,不难发现,华语世界舆论场上,对回国避疫议题的共识性认知远大于误会,祖(籍)国对华侨华人的牵挂与关爱一直都在、永远也会在,所谓“困惑”须解、宜解也可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