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帅 金龙

有 5 人收听 TA

我是一个普通农民之子.期待中.幸运福气到临.圆我之梦想.谢谢……

65主题 43回复 4490积分
收起左侧
发新帖

[其他分类] 番仔楼里的往事

时间:2019-6-11 12:56 0 298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房主受驻菲总领事嘉奖荣誉护照的《太原楼》
 
 《太原楼》又名《蕴山楼》,座落于永宁北门宅内22号,建成于1932年,为中西合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两层小楼。是永宁北门番仔楼群中最早开建的一座。
    该楼内部以闽南传统民居三开间四后房分隔,外观中间正面展开一半月形三面圆拱式阳台,上、下两层各以四支罗马圆柱顶起。阳台内壁中间是楼房前堂大门,上下层大门两侧各有圆形或六角形钢质花窗。最顶层屋顶外沿女儿墙正面则筑有《双狮戏球》传统浮雕,浮雕下《太原衍派》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两边女儿墙以葫芦体栏杆筑造,连接下面楼层墙壁柱位的女儿墙墙体转角处顶端装饰有立体雕塑,墙体下沿出雨水处装饰彩色瓷质滴水兽。上下层半月形阳台两侧、罗马圆柱之间装有立面剑枪围铁质护栏花窗,下层正面中间大门通道则配上扁铁条双向拉闸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铁质材料均撤除支持国家建设而无存)。中间大门顶由书法名家梅舫先生书写的匾额《开闽世泽》苍劲有力。自中间大门进入即是约六米见方的中厅大堂。二层中间大门原为木质构架玻璃门扇,门顶原来有《蕴山楼》三字,后来才换成花岗石圆拱形石门构架木质门扇,《蕴山楼》三字不复保留,而以石门框雕刻“蕴山”冠头的篆体书法楹联。房屋内部间隔墙用杉木板建造,以减少墙壁厚度,缩小墙壁占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四周外墙则釆用闽南民居传统“码柜”式筑造法,内外两面以条石板或片砖码筑砌造,中间“柜腹”填充碎石与石灰。其墙体厚实牢固,隔音吸湿,隔冷吸热,冬暖夏凉。整座楼小巧玲珑而雅致大方。
 《太原楼》前面有开阔大埕,东有曲尺型护厝作为房主人之诸子分灶后的厨房区域,西有护陵旷地。楼房周围筑约2米高的围墙(后来地形地势变迁,地面升高墙体显示偏低)。原西面、南面旷埕地外沿都旧有碎石砌就堤岸,筑造围墙时沿堤岸主动退入两、三米作为墙外通道,放弃围墙内占地面积。墙体釆用闽南传统“人字”砌石法筑造,人字石墙墙头盖之双倒水“尺二红砖”。因建造的年代日冦正蠢蠢欲动,社会治安混乱,墙头红砖顶高架铁丝网,红砖下墙体中毎间隔三、四米留有对外射击枪眼。枪眼铁丝网搭上人字白石墙红砖盖墙头,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围墙中大埕庭院里,树木茂盛、花草葱茏,有是时果实累累的柚、桔、柿、梨、龙眼、香蕉、蕃石榴及木瓜等,又有香味浓郁的五爪兰、素馨花、栀子花、茉莉花、玫瑰、百合、月季、金菊花等,还有苏铁、射干、独脚金、虎耳草、夜勾藤、何首乌、蛇毒草、红田乌、车前草、刘寄奴等中草药。俨然是果林花园草药圃。树荫之下并有排放着大、中、小三对六口金龙浮雕大鱼缸,大缸中植有荷花,里面游拽着五颜六色的金鱼无数。

   《太原楼》建造者王登钰(1883-1945年),号蕴山。二楼阳台连通中厅大堂门联以“蕴山”冠头”,联中“蕴藏歧黄妙术存心济世”,就是赞扬楼房主人蕴山王登钰先生精通医术、立志扶危济困、实施治病救人的美好品德。
   王登钰从小立志振作,勤奋好学,跟随父亲王子章研读中医学,遍览名师著作,并不失帮赞料理家庭作坊“粿炊”店务。年22岁时,其父作古,家中弟妹成群,二弟10岁,三弟刚7岁,登钰竭精殚力,呕心沥血,担起家庭重担,更独出心裁,研究医理,日益精粹,出而问世。1908年南渡菲律滨,行医二十余年,救治人不可胜计,声誉日振,凡海外同胞,无不有口皆碑,并受我国驻菲邝总领事嘉奖荣誉护照。后来诸子女长成,除幼子外,两女四男相继赴菲自谋树立,登钰为侍奉家中老母,又思以医术回馈服务家乡,遂买棹返乡,并建造《太原楼》。
   王登钰返家之后,复以婆心仁术服务本地社会,不分昼夜,不嫌穿富,不怕辛苦脏累,不忌疾病传染,不计报酬,遇拮据者反帮赞药资、扶助生活。四方人士,咸知其善人,尊之敬焉,谆请敦聘为霁江学校校医、函镕学校校董。至1960年代,附近乡村老人们,仍不忘仁心妙术的老先生,经常交口夸赞。
   王登钰的后代大多走出家园谋生,但都遵循登钰生前爱国爱家的教育,不忘祖地。抗日战争期间,旅菲永宁同胞组织成立《平粜会》支援接济家乡,登钰长女王科忍(王云霞)曾偕同乡贤王年奎、王庆宝带头踊跃捐献,并四出募捐,三子王科镜(王云崇)出任执监委(1960年代初地方编印乡土资料记载)。改革开放初期,王登钰之第三代、外孙张国朗,曾以菲律宾宿务市医疗卫生部门长官的身份,偕同宿务市政府代表团
杜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