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剑客(原载于《商报》)
近几个月接连参加两场国际性文学研讨会,一场是在缅甸曼德勒召开的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一场是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
这两个东盟国家的华人人口颇多,特别是印尼,据说高达500万人。笔者所接触到的缅甸华文作家,很多人如果不开口说中文,根本看不出是华裔,但缅甸华文创作水平甚高,而且有一些土生土长的年轻新血接棒。刚成立的缅甸华文作家协会的首任会长王崇禧就是年轻有为的诗人。
印尼方面就比较复杂。众所周知,印尼在前总统苏哈托时期被禁止学习中文,并强迫同化,连姓名都必须改为印尼名。虽然仍然有很多华文作家,但都属于中老年人,年轻人屈指可数。
无论是在印尼或缅甸,笔者观察到当地华人彼此交谈都用当地语言,而不是中国方言或中国普通话。这与菲华社区的情况大不相同。我们华社的主要语言仍然是闽南话,无论是社团就职、结婚、婴儿洗礼、丧事,或者每日交谈,彼此都会使用闽南话或者其他方言。当然,笔者指的是首都马尼拉的情况,山顶州府的华人如何,笔者并不了解,也不敢妄下定论。
菲华社的第二代,第三代年轻人都习惯使用菲语交谈,但缅华和印华是包括上了年纪的人,都彼此使用当地土语,让笔者感到意外。
在看完印华作协成立二十周年的庆祝晚会后,才发现这应该是因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印华作协的合唱团在庆祝晚会上唱了两首歌,一首是赞美印尼的歌曲,虽然我听不懂印尼话,但其曲调非常好听,似乎是赞美印尼好风光的。另一首是著名中文歌《同一首歌》。
而我们菲华社区在热闹时唱的是哪些歌? 《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等。这些歌是近10多年来才流行的,笔者小时候常听到华社唱的是《中华民国颂》、《龙的传人》、《松花江上》、《梅花》等。
进行比较之后,笔者感慨万分。缅华和印华在称呼自己的国家时,都使用“我国”,包括当地华文媒体也是如此。但我们菲律滨华人呢?依旧称菲国。华文媒体也甚少使用“我国”来称呼菲律滨。
在缅甸时,我问接待我们的旅行社华人工作人员和导游,你是哪里人,他们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缅甸人。在印尼也是如此。而我们菲律滨呢?估计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晋江的、金井的、英林的、南安的、石狮的⋯⋯或者是以居住城市如马尼拉的、计顺市的、纳卯的等等,又或者是地区性的,如岷伦洛的、敦洛的、仙沓古律斯的。
是什么原因让缅华、印华、马华等地的华人能对他们所居住的国家有那么深刻的认同感呢?我们菲华人的民族认同是什么呢?我记得多年前参加云南省四海作家滇西采风团,其中印尼华文作家代表上台献唱歌曲,唱的是一首印尼爱国歌曲。笔者由于五音不全,不敢献丑,但心里想如果换作别的菲华作家前去,上台表演时是否会唱菲律滨爱国歌曲Bayan Ko或Pilipinas Kong Mahal?我想机率甚微。
华人生活在菲律滨相当庆幸,这里不会排华,不像印尼,在机场看到拿中国护照的就直接开口要钱,不给就不让过关。广州的某名作家和教授给了300人民币才过关,另一作家因身上没带零钱,只好拿100美金换取过关。
我们虽然在菲稳定生活,但必须居安思危,凡事不能太过分,也不可太嚣张或太张扬又或铺张浪费。我们能有今日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用血汗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如要在菲永远生活下去,就要学会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家,不要再脚踏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于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