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翻阅「菲华历史博物馆」这本书

时间:2017-12-1 10:04 3 539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缪玉(原载于《商报》)

假如在刚来到菲律宾时就去参观“菲华历史博物馆”,我想,绝不会有现在这份深刻感触,这种感触是震撼,是心酸,更是敬佩!
  
菲华历史博物馆-----菲律宾华裔历史博物馆(Bahay Tsinoy),是全世界第一个由华人出资,民间团体创办的博物馆。它坐落在马尼拉著名的中世纪西班牙古城区,一条不太宽阔的街道里,邻近有欧洲风格的雄伟教堂。据说,选址在此,是因为不远处就是西班牙统治时期华人遭受大屠杀的“八连”遗址。
  
当我迈步进入古城区,已发现自己踏进了一条历史的长河。
  
如果说整个博物馆是一本有章节的可视书,那么就请你跟随我一起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吧。
走进博物馆,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横幅板,上写:“见证华人在菲律宾的传奇,从寓居者到华裔菲人,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我想,其中的含义既是描述创办者们的初衷,又是对华侨、华人在菲律宾生活历史的概述。
  
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多个主题展区和展室:早期接触,华人社会的形成,十九世纪生活图,抗日战士,有华裔血统的社会名人,华裔菲人与国家建设。
  
第一展室的玻璃屏幕是关于“早期的接触”介绍。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是文字介绍、图片和文物,陈述着中菲之间的交流在麦哲伦到达菲律宾之前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之久,整个群岛,由北到南广泛存在的易货贸易中。
  
中菲关系真正始于何时,历史记载不一,考古学家认为中菲最早接触始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因为文化模式有惊人的相似。其中最著名的是耕种梯田的方法,种植大米和芋头,饲养猪和鸡,使用尖石凿见造房屋,用矛打猎。但两国文化及贸易关系的正式建立,却始于公元928年(即唐朝末期),当时有一艘菲船满载土产抵泊广东,说明那时中菲贸易关系已很密切了。
中国商人坐帆船乘北风季节南来,携带中国丝绸,瓷器、农具和装饰品来交换热带土产龟甲、海参、鱼翅、燕窝和珍珠等海产品,数日后又乘南风季节返国,这就是中菲史上最著名的“大帆船贸易”。后来商业繁盛,许多华商就开始居留下来,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精神在海外开辟新天地。
走过模拟大帆船模型,旁边是一个拱形门,门的另一侧是个微缩模型场景,仔细看原来是一个残忍的屠杀场面,许多带着盔帽的人手举着长刀和棍棒在砍杀和毒打百姓。微缩侧面立着一块介绍牌子:“八连”是西班牙殖民时期集中和限制华人的地区。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华人支撑起了整个殖民地的经济,在满足了西班牙人需要的同时,也使他们恐惧,长时间对华人迫害、骚扰,甚至大屠杀,华人被迫与其他族群分割居住在“八连”,进而华人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体系,这便是“华人社会的形成”,也同时开启了早期华人移民的血泪始。
  
由于西班牙人的迫害和不信任,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华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们为了自我保护而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学习、医院、银行、工厂、墓地和商会。华人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生存,而且这个小世界日趋成熟。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石拱门,在门前有一个吊桥,木桥被两条粗大的铁链拴着,这个桥的用意是,一旦木桥被吊起,石门关闭,里外分割,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走进石拱门就走进了当时的华人小世界。你豁然有一种穿越感,似回到中国的明清时代,华人“十九世纪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早期漂洋过海的华侨,与其他国家华侨一样多为文盲,迫于生计,或充当苦力,或以“三刀”(菜刀、剃头刀和剪刀)“两小”(小商、小贩)等活计闯天下。整个图景采用树脂做塑像,人物逼真。看那剃头担子旁,手持剃刀的中年男人抿着嘴唇,神情专注;正在缝纫衣物的裁缝师傅深深弯腰,认真剪裁衣料……,每一尊塑像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都栩栩如生,直观感受菲律宾华人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艰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手持扁担箩筐的挑担人,制造饰品的手艺人、木匠、补鞋匠、食摊、布料摊,还有“菜籽店”,即小杂货铺。身临其境般重现当年情境的效果,那样真切的倾诉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生活。
  
另一情景再现是“石屋”建筑,揭示当时典型的华人混血儿的住宅,体现了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早期“下南洋”闯世界的华侨多为福建泉州一带单身男青年,与许多华侨与当地菲律宾妇女结婚,生下菲华混血儿。一代一代,逐渐华人血统融入了菲律宾民族血液之中,成为多民族融合的菲律宾人主要的血脉来源之一。石屋的首层通常是小商店、工具间,二层则是全家人休息和生活的区域。在室内陈设中随处可见中华文化的建筑风格,在厨房用具和食品名称出自闽南语,至今仍然如此。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在文章开头时的横幅中有这一句话“从寓居者到华裔菲人”,注意,是“华裔菲人”,当看完镭射影像介绍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和意义,华人对于自己“菲律宾人”的身份认同感。
  
在镭射小影厅门旁立着一块竖牌,一首诗这样写道:
  
我是菲律宾人
我继承着
我的华人祖先的遗产
有着我的祖先
高尚的精神,
我为菲律宾,
我的国家服务。 ……
  
我蓦然明白了“华人博物馆”的设立之意,华人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向菲律宾人说明,他们对于菲律宾的重要性,并表达自身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
  
视线转向另一展室,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但见图片、雕塑和饰物非同一般,圣母玛利亚头戴金色佛冠还闪着金光,脚踩檐牙高啄的寺庙屋顶;或圣母站在一大朵莲花垛上;佛龛上镶有钉在十字架的耶稣。还有,如观音一样被塑了金身的圣母雕像,这种装束初看让人大为意外,读懂介绍后方知原由。菲律宾被西班牙统治者殖民三百年,其占领最大的是教育和信仰,强迫当地居民信奉天主教,设立各种分会传播天主教,并渗透着教育文化事业,这方面成为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支柱。至今为止,可达85%以上的菲律宾人仍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早期的华人主要来自于福建闽南,闽南人信奉佛教,他们也把佛教带到了菲律宾。菲华混血儿之间演化出混合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和佛教结合的独特产物。在他们的家里,在圣母的神像前烧香和点蜡烛,圣母成了观音的替代,在巴丹半岛巴朗牙市的黑耶稣被作为保王善士来崇拜。
  
宗教的混合在宗教仪式中更加显著。在马尼拉是的岷伦洛区,华人天主教徒以中国声乐的豪华游街和放鞭炮来庆祝LA NAVAL(圣母罗莎里)的圣诞。与观音同面貌的圣母神像,被敬奉在教堂。在东岸省,圣母CAYSASAY被华人作为妈祖来崇拜。
  
信仰与文化能把人划分成不同的族和类,也同样能改变和打乱这一层面的关系,使他们成为新的家族组合。也由此才引出在博物馆导语里开篇的一句话:华裔菲人,是菲人的华人,共同的命运。
  
在菲律宾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菲律宾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在其文化和传统、语言和歌曲,在一切菲律宾的东西中,都跳动着华人的存在。
被菲律宾人称之为国父的何塞‧黎刹,一幅家谱树,清晰标明他身体里流淌着的华人血液;菲律宾第一任女总统阿基诺的华姓为许;还有中国老一辈军事家叶飞,他于1914年出生在菲律宾奎松省,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菲律宾人。对于叶飞将军是这样介绍的:“叶飞是菲律宾对中国的一项贡献,就像我们许多有华人血统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对菲律宾的贡献那样。”
  
历史可见,菲华人民曾联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又一同推翻了美国的殖民统治,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还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占期间,华侨组织抗日武装同菲律宾游击队并肩战斗,不少华侨壮烈牺牲,可歌可泣。
  
无论在菲律宾任何发展阶段,华裔菲人无处不彰显他们的力量。在最后展室,正奏响更加华彩的乐章。一幅幅人物图片,犹如幻灯片上演着这些人对国家经济社会付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经历艰辛打拼,跻身于各行各业,成为工商企业老板、教授、医生和律师。他们的作为与成就,丰富了菲律宾的历史,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今菲律宾的社会生活。
  
从展示的照片和实物可以看到,菲律宾华人热心于公益福利事业,热情有效地协助政府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他们创立“三宝”,即捐建农村校舍、华人志愿消防队和义诊服务。以“菲华三宝”回馈主流社会,又以此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华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用爱心反馈社会的美德,博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荣辱与共,血肉相连,使华族血脉根深叶茂,永续生存与发展。
  
一座华人历史博物馆,承载了菲律宾华人的历史与骄傲,见证了华人辛酸史。当你读完这本华人用血泪、拼搏、顽强不屈奋斗精神撰写的巨作,你是否与我同感,华夏儿女是一个值得敬佩、敬仰,是值得高歌赞颂的民族呢!

在这本书的结尾,我要用博物馆导游册上的一段话总结,因为它真实地道出了所有菲律宾华人的心声:“我们的血统虽是华人,但我们的根深扎在菲律宾的土地中,我们和菲国人民紧紧相连。为了菲律宾----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贡献了辛勤的劳动和宝贵的生命,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是菲律宾这块土地上的光荣子民!'”

3回复

小薇薇 发表于 2017-12-5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韩国 SK宽带公司
说的好棒哒~~~~~~~~~~~~~~~~
小薇薇 发表于 2017-12-1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支持楼主,支持原创!
可爱滴小萱 发表于 2018-7-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说的好棒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3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