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渭北古稀老农旧屋换新房的心情“日记”

时间:2017-3-10 11:46 0 167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新华社:沟底是破败的窑洞和老屋,塬上是沐浴春光的时尚新房。下坡上梁,二十二道弯,从老屋到新家尽管只有短短四公里的路,74岁的渭北老农常来孝却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完成这次搬迁。

    老常家住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周河村。去年12月28日,他和老伴从山沟里的破屋搬到了塬上的集中安置房。回首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个握了一辈子锄头的老人有感而发地写了满满两页纸的“日记”。

    2016年,中国有超过24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常来孝便是其中一员。

    “各级干部帮助无能为力的贫困人员没花一分代价住上环境优美的幸福家园,这真是功不可没……”常来孝在“日记”中写道。

    只有初中文化的常来孝,字写得并不工整,但看得出来,文字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他说:“我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感激,只能把住新房后这份心情写下来。”

    渭北高原地处中国西北,天旱地薄,耕种条件不佳。常来孝家世代住在山沟里,守着十亩坡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只有千把元的收入。“买不起房,只能租别人的旧房,一下雨就担心渗水垮塌,整夜不敢睡觉。”一说起老房子,常来孝眉头皱得解不开。

    老常愁,周河村党支部书记徐重江更愁。徐重江2008年上任以来,只要下雨,就要往老常家跑,寻思帮老常找房搬家。从窑洞到瓦房,常来孝在徐重江的帮助下搬了三次家,却始终没能搬出山沟。

    2011年,周河村实施搬迁工程,不少人都从沟里搬到了常来孝家对面塬上的集中安置小区。按当时的政策,住进安置小区的村民需要缴纳部分房费,老常家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望着对面塬上别人家的小洋楼,心情复杂的常来孝一咬牙拿出徐重江资助的1000元钱,买了石棉瓦,加固了自家的旧房。

    上坡种地、下河挑水,常来孝贫苦的日子单调地重复着。久而久之,他慢慢断了住新房的念头,不再朝对面的塬上多望一眼。直到前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徐重江兴冲冲地上门,一进门便喊:“老常,塬上要盖新房了,这次非把你们搬上去不可。”

    “我可没钱,咋搬?”

    “不要钱,这次是免费的。”

    2015年开始,铜川市为改善包括常来孝在内的12户周河村特困户的居住条件,决定建设一座让贫苦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幸福家园”。每户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内,家具电器、锅碗瓢盆、棉褥被子应有尽有,老人们免费拎包入住。

    2016年,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问题,中国更广大地区开展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帮助贫困户拔穷根、挪穷窝。截至2016年底,22个省(区、市)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部开工,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陆续到位。

    搬迁当天,老常激动万分,第一次动了写“日记”的念头。

    今年1月17日,临近春节,村镇干部带着年货来“幸福家园”慰问。“不花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政府还给我们送年货。”那天夜里,常来孝凝思许久,在纸上写下题为《温暖关怀赢得尊重》的“日记”。

    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承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去年,在当地产业扶贫政策带动下,老常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种了7亩地的核桃和2亩地的苹果,不仅能得到退耕还林补偿款,待果树挂果后每年还能有1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没想到老了老了,我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这咋能叫我不感动呢!”春日和煦温暖的阳光下,常来孝倚着新房门,眯着眼舒心地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