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菲律宾人普遍不知道“一带一路” 中菲隔阂至此要怪谁?

时间:2016-9-19 17:21 1 359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查雯(原载外交学人)
位于马尼拉核心商业区的阿亚拉博物馆举办一场名叫“黄金与祖先”的专题展览,展览陈列了一千多件欧洲殖民者到来前菲律宾人制作的各式金器。这些金器做工精细、设计华美,部分展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

凡是翻过菲律宾历史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鲜明的体会:从1521年麦哲伦舰队在菲律宾登陆,到189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爆发,菲律宾历史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西方殖民者书写的。因此,对于很多菲律宾人而言,“黄金与祖先”的展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前殖民时期菲律宾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菲律宾人祖先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激发着当下菲律宾人的民族热情。

有意思的是,与这些金器一同展出的还有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菲律宾的中国瓷器。展览的介绍中这样写道:来自中国的贸易瓷器已经成为菲律宾人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瓷器在菲律宾世代相传,成为了解中国和菲律宾社会的重要依据。

介绍特别强调,来自中国的瓷器帮了考古学家一个大忙,因为“黄金与祖先”中大部分展品都是通过同时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断代的。可以说,来自中国的史料为研究菲律宾前殖民时期历史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坐标参考系。对于一个中国参观者而言,看到这样的展览,自豪的感觉当然是溢于言表。

近两年来,中国国内各方面都在热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我理所当然地将这样的展览视为对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回应,认为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在周边国家激起的一道涟漪。

然而,当我兴致勃勃地和一位菲律宾学者谈论起博物馆的精彩展览时,菲律宾学者却连忙纠正说:“那是‘老丝绸之路’,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在菲律宾很少有人知道你所说的‘新丝绸之路’,也很少有学者研究‘新丝路’。”作为菲律宾中国问题专家的代表人物,她还善意地提醒笔者,在参加学术活动时,一定要多给听众一些背景知识,多介绍一下“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而不是忙着提出观点性的意见,否则听众很有可能因为不了解情况而没法参与讨论。

菲律宾社会和学界对历史一往情深的追溯与对新历史机遇的漠视,似乎形成了最为鲜明的反差。

菲律宾史学界将公元十世纪至十六世纪初称为“贸易与联系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同中国的贸易过程中,菲律宾人学会了榨蔗取糖和嫁接果树等方法,并从中国引入了水车、水磨等农业生产工具。与中国的海上贸易曾为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变化。然而,当中国重新开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菲律宾社会却对此鲜有关注,就连专注于国际政治的学者也知之甚少,这无疑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但我们是否能把“漠视”的责任全部推给菲律宾呢?这种“漠视”的背后,似乎也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自己反思的。

比如,有多少关注“一带一路”的中国人知道,历史上的马尼拉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繁荣的港口,曾是大帆船贸易的中转站?一位菲律宾学者向我抱怨说,当他造访中国某权威学术机构时,看到该机构悬挂的一幅地图,地图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竟然没有经过菲律宾。还有不止一位菲律宾学者这样说:当中国看着菲律宾时,中国看到的只有美国。

也许很多人会说,对菲律宾的“漠视”是有意为之,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中菲南海主权争端不断升级,中菲关系也进入了历史低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国“以经促政”的战略思想,认为未来中国在周边外交工作中,难以通过经济让利来换取良好的政治环境;相反,在提供经济激励时,中国应该更加有选择性,对于同中国不十分友好的国家,应更多地采取制裁手段。

这样的战略考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菲在共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

然而,重新审视中菲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制裁的人,是不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如果菲律宾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缺乏了解,不知道“一带一路”为其他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好处,不知道菲律宾错失了什么机遇,我们又怎么可以期盼菲律宾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

在谈到中菲关系时,一个被反复提及的事实是,中国大陆是菲律宾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很多人因此认为,即便中国对菲律宾经济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影响,都不能迫使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有所让步,那么中国对菲律宾做出经济让利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但是,这样的看法却很有误导性。尽管中国大陆是菲律宾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但中国手中掌握的可以影响马尼拉利益考量的政策工具却十分有限。在菲律宾的对华出口中,有近一半是电子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大部分由日本、韩国、台湾的厂商在菲律宾制造,并出口到中国,由同一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工厂进行组装。这样的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针对菲律宾的贸易制裁不仅会影响到中国的再出口,还会影响到中国的就业。

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汇款是菲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保护海外劳工利益甚至被定义为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支柱”之一。然而,中国大陆绝非菲律宾海外劳工的主要目的地。

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后,中国采取了针对菲律宾香蕉出口的“准制裁”措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香蕉出口在菲律宾对外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本身就不大(百分之一左右),由于对日本等国出口的增加,菲律宾当年的香蕉出口不降反升。

仔细审视对菲关系,可以发现很多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究竟是中国让利的成分多,还是互惠互利的成分多?中国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到了可以挥舞制裁大棒的时候?究竟是发展经济合作更能促进政治问题的解决,还是强制手段更能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今天菲律宾人对历史上中菲海上贸易黄金时代的怀念,似乎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启发。

(作者是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1回复

心气平和 发表于 2016-9-26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山西省大同市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