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触摸珠海:山海间的创新与文脉交响

时间:2025-10-19 13:17 0 7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菲龙网专稿】10月16日,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在广东珠海圆满落幕。10月17日,菲龙网记者与部分媒体代表一同开启采风之旅,首站聚焦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与会同古村——前者展现着珠海向海而兴的科技力量,后者沉淀着岭南村落的百年文脉,使媒体代表团在一天之内触摸到这座城市“创新”与“传承”的双重脉动。

海洋发展集团: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样板”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这座2023年8月成立的企业,虽年轻却承载着珠海“全产业链建模出海”的海洋经济梦想,其展厅内的规划图与实物模型,瞬间将我们带入“向深蓝要空间”的探索场景。
.jpg

工作人员介绍,集团正构建“一船四区六基地”的布局:全球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养殖工船为核心,搭配隘洲岛、小蜘洲岛等四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片区,以及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澳龙船艇制造基地等六大配套基地。其中,投资1.2亿元的隘洲“标准海”样板区最令人瞩目——这里的“伶仃牧场1号、2号、3号”网箱,是拥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不仅能抵御50年一遇的极端海况,还靠风力与光伏发电实现“零碳排放”。
.jpg

“网箱搭载的智能系统能自动升降、定时投喂,工作人员在中控平台就能远程管理整个牧场。”座谈中,这句话让人格外关注。珠海这种“规模化养殖+高价值试养”(年产石斑鱼、金鲳鱼2500多吨,还试养东星斑、黄鳍金枪鱼)的模式,以及“智能管理降成本、自主创新提效能”的思路,对发展可持续海洋产业极具借鉴意义。

会同古村:百年岭南村落的“活态传承”

刚踏入会同古村,灰瓦、青砖、飞檐的岭南民居便映入眼帘,整齐的建筑布局与巷弄间的绿植相映,难怪这里被誉为“珠海最美乡村”。
.jpg


古村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开村始祖莫会同得名。沿着石板路移步换景:北闸门上“北环紫极”的刻字仍清晰,这是民国时期莫氏宗亲为防御盗贼所建;调梅祠被活化成“会同电影小馆”,老式放映机与卓别林默片海报诉说着这里的“高光时刻”——早在上世纪20年代,莫氏族人莫咏虞就从英国买回发电机,让会同成为全国最早全村通电、看电影的村落之一。
.jpg


而莫氏大宗祠如今是村史馆,馆内展示的莫仕扬家族故事尤其动人:莫仕扬开创莫氏买办家族,后代莫藻泉捐建学堂、莫应溎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他们在香港经商兴业,却始终牵挂家乡,这份“根脉情怀”让海外华文媒体人倍感亲切。
.jpg


古村的活力不止于历史。在会同祠改造的“阅潮书店”,古朴祠堂与咖啡香、书籍味碰撞出独特氛围;巷弄里飘来泥煨鸡的香气,这种用荷叶裹鸡、海泥烧制的美食,是村民代代相传的手艺;而自2015年起举办的7届会同艺术节,更让诗歌、音乐、摄影与古村美景融合,让百年村落始终“年轻”。会同古村的珍贵,不仅在于保存了文物,更在于让文化“活”在当下。
.jpg


珠海,是一座让 “向海而生” 与 “为古留韵” 完美交融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灵动与厚重。它以伶仃洋的壮阔为底色,将现代海洋经济的蓝图绘得掷地有声;它又以岭南古村为珍馐,将百年文脉细细炖煮得鲜活动人。

在这里,海风里既有智能养殖的科技气息,也有泥煨鸡的诱人香气;浪潮声既伴奏着海洋牧场的建设轰鸣,也应和着古村青砖上的岁月回响。珠海用创新叩击着时代的脉搏,用传承守护着文化的根脉,它让我们看见:一座城市的魅力,从来都在于既能向深蓝开拓未来,也能为历史留住温柔。

我们期待珠海的创新经验能为海洋产业提供思路,也希望会同古村的文化传承故事,能唤起更多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根脉的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