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传承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侨·博物馆⑩)

时间:2025-10-15 08:10 0 3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博物馆外景。宁波帮博物馆供图




纽约宁波同乡会捐赠的会旗与会徽。本报记者 林子涵摄




宁波帮博物馆二层“建功立业”展厅的近代商铺景观。本报记者 林子涵摄

从高处俯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思源路上,有一座以“甬”字为外形的建筑,这便是宁波帮博物馆。
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走出家乡,重工兴商,在航运、金融、实业等诸多领域奋发作为,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一批爱国爱乡的知名人士。他们以实业报国,以热忱反哺桑梓,共同组成了步履四海、心念故土的“宁波帮”。
博物馆珍藏的,正是这样一部商帮传奇。创业的艰辛、奋斗的激情、报国的热忱,许多滚烫的故事,在此沉淀、交织。本期“侨·博物馆”,带您走进这座精神家园,翻阅这卷跨越世纪的甬商风云。
▶▶▶一座留住记忆的博物馆
通过展示“宁波帮”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发展史,打造一个“宁波帮”的情感地标
步入宁波帮博物馆的展厅,一艘巨大的航船模型迎面而立,仿佛正破浪前行。
“‘宁波帮’是一个既秉持传统又开拓创新的群体.”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院长张亮说,“正如宁波这座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备开放的海洋性格。宁波帮博物馆从建筑理念到展陈脉络,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质。”
凭借天然良港的区位优势,宁波自古便是东南沿海的物流枢纽。19世纪以来,一批批宁波人从三江口扬帆起航,怀揣“敢为天下先”的胆魄走向世界。他们中,既有凭着剃刀、厨刀、裁衣刀“三把刀”闯荡四海的能工巧匠,也有在上海开埠后勇闯航运、金融等新兴行业的商业先锋。从鱼盐粮糖到南北货品,从银楼钱业到中西药行,他们的足迹遍布传统与现代商业的各个领域。其中,还有不少甬商早早涉足境外经营,在海外建立起早期的宁波同乡组织。
为系统保存并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2006年,宁波市决定筹建宁波帮博物馆。经过3年精心打造,2009年10月,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宁波帮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别具匠心。主展馆一层设置“序厅”“筚路蓝缕”“赤子情怀”三大单元,娓娓道来“宁波帮”“起于唐宋、承于明清、转于民国、合于当代”的发展脉络,展现“宁波帮”人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
二层则以“建功立业”为核心,通过航运、金融、商贸、实业、教育及“群星璀璨”六大专题,全面展示“宁波帮”的卓越成就。从北京同仁堂到老凤祥银楼,从“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天厨味精厂”的张逸云,到虞洽卿、包玉刚的“船王传奇”,再到96位院士的“宁波群星”,博物馆用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宁波帮’人士不仅是商业的开拓者,更是家国情怀的践行者,”张亮说,“从包玉刚捐资创办宁波大学,到邵逸夫遍布全国的教学楼,再到王宽诚、陈廷骅、曹光彪等倾力支持教育事业,‘宁波帮’留下了一段段振兴教育的故事。”
“筚路蓝缕”展厅的巨幅《申报》墙,“建功立业”展厅中逼真还原的近代商业街,“赤子情怀”展厅中大量的捐资记载……一路参观,仿佛与一代代“宁波帮”人士同行。
“博物馆通过展示‘宁波帮’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发展史,弘扬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与爱国爱乡的桑梓情怀,打造一个‘宁波帮’情感地标。”张亮说。
▶▶▶一条凝聚乡情的纽带
这些史料和实物,不仅有重要的文史价值,更承载着鲜活的记忆
展柜中,一份手抄的《美国税法大全》笔迹工整,默默讲述着爱国侨领张济民的奋斗故事。
1936年,年仅15岁的张济民带着20瓮榨菜,远涉南洋、辗转日本。他创办的药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日本当地最大的华人企业。1973年,他赴美国再度创业。为快速攻克语言和法律难关,他手抄美国税法,潜心钻研,最终跻身美国房地产大亨之列。
事业有成后,张济民始终未忘家乡。1982年,为向海外展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他在美国创办华声电视台,每日定时播出中文节目。1991年,他又出资创办《华声通讯》,进一步搭建起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宁波帮博物馆中珍藏的华声电视台监视器、编辑机等设备,正是这段桑梓深情的生动见证。
在宁波帮博物馆,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6年,博物馆奠基之际,一场面向海内外的史料征集同步启动,迅速得到各地“宁波帮”人士的积极响应。
宁波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陈茹说,展品征集期间,筹建团队奔走于各地,拜访乡贤,搜寻史料,发掘遗存。不少海外“宁波帮”人士及收藏者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或慷慨捐赠,或提供线索。以实际行动延续着反哺桑梓的深厚传统。
宁波旅日同乡会等送来了会旗和珍贵史料;包玉刚之女包陪庆捐出“世谊号”航海天文钟;董浩云之女金董建平送来父亲使用过的打字机与船舵;王宽诚家族首次公开其为抗美援朝捐赠飞机的原始资料……这些珍贵实物跨越山海,汇聚故里。
从一张《19世纪中叶甬江入海口》老明信片,到一盒“三星牌”蚊香、一张邵氏电影海报,点点滴滴的捐赠汇聚成河。到2009年正式开馆前,博物馆馆藏史料与实物已超千件,初步勾勒出“宁波帮”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脉络。
开馆以来,征集工作持续拓展:在内地开展对院士的专项征集工作;在港台征集到大量宁波帮人士创业、发展的史料、实物;在丹麦征集到“春卷大王”范岁久等侨商家族的史料实物。截至目前,宁波帮博物馆馆藏已超过5000件。
陈茹介绍,博物馆定期策划特别展览,呈现代表性“宁波帮”华侨华人的奋斗故事。
2021年,宁波帮博物馆推出“行路致远”特展,聚焦旅德陈氏家族在海外的奋斗史及其设立公益基金、反哺家乡的事迹。展览展出了家族三代人的护照等实物。其中,创始人陈纪林的护照,不仅记录了他20世纪初在德国的迁徙足迹,更见证了宁波旅德同乡会的创立与发展。
2011年,宁波帮博物馆举办“小港李氏家族特别展”。小港李氏家族后人、当时95岁高龄的李慕兰特意从德国赶赴宁波,其他后人也从美国、德国、新加坡、毛里求斯等世界各地齐聚宁波。踏上故土那一刻,李慕兰动情地说:“终于回家乡了,踏上了父亲热爱的土地。”这次相聚也促成了家族新一轮的史料捐赠,许多信札、手稿、照片等珍贵实物此后入藏博物馆。
“这些史料和实物,不仅有重要的文史价值,更承载着鲜活的记忆。”陈茹说,“正是物件背后那些真实的故事,让博物馆成为一条穿越时空、凝聚乡情的纽带。”
▶▶▶一个传承薪火的起点
年轻一代应多来博物馆,了解先辈走过的路,记住家乡的历史
开馆以来,宁波帮博物馆已成为海内外宁波人回乡时的重要一站。2010年5月6日,时任美东三江公所主席胡运熹带领30余位旅美宁波籍乡亲走进博物馆。尽管离乡多年,他们仍乡音未改。当讲解员用纯正宁波话念起一首首民谣时,现场响起阵阵笑声。看到展柜中陈列着刻有胡氏家族印记的保险箱和食篮时,胡运熹和家人很惊喜。“这是‘阿拉太公’用过的东西”,他们说。
“如今生活好了,但不能忘记老一辈‘宁波帮’创业的艰辛。年轻一代应多来博物馆,了解先辈走过的路,记住家乡的历史。”访问团中,一位侨胞说。
在承载乡情的同时,博物馆也成为“宁波帮”学术研究阵地。陈茹介绍,馆内设有两大研究平台:一是《宁波帮博物馆馆刊》,专注“宁波帮”研究与交流;二是“宁波帮人文系列”出版物,目前已推出《抗战大后方宁波帮资料》《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宁波帮碑记遗存研究(会馆组织)篇》等多部专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扎实的研究是博物馆立馆之本。”陈茹说,“这些成果对宁波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作为抢救、保护与展示“宁波帮”历史的重要平台,博物馆持续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征集相关史料与实物。博物馆还结合重要纪念日与社会事件,依托馆藏资源,适时推出各类特别展、专题展,并持续加强口述史与影像资料的采集整理。
博物馆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与现代化转型。如今,通过线上全景漫游、沉浸式观展等技术,观众可随时随地细致欣赏特色展陈,感受玻璃廊道与水街长庭交织的博物馆空间之美。
“我们将继续运用符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通过多重技术手段、多样活动形式与多元参观体验,让‘宁波帮’的故事更鲜活、更生动,实现精神的接续与文化的传承。”张亮说。(本报记者 林子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5日 第 06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