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历史剧的使命是搭建一座桥(人文茶座)

时间:2025-10-12 17:24 0 3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由我执导的电视剧《阵地》播出了。接手《阵地》这部作品,源于我对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的深切敬意。这部剧聚焦抗日战争时期以桂林为大本营的文化抗战运动,讲述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如何团结郭沫若、夏衍、茅盾等近200位文化名人,以笔为枪、以墨为弹,在硝烟之外构筑起一道精神长城的感人历程。他们未曾亲身冲锋陷阵,却以文章、戏剧、诗歌、美术为武器,在文化的战场上守护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尊严。
创作初期,我深知《阵地》的特色并不取决于场面的宏大,而在于精神的厚度。我们通过大量历史考据与实地调研,努力还原那个年代的文化现场——从防空洞中的写作场景到战时剧场的排练细节,从文人居所的布置到印刷作坊的运作,看似微末的细节,实则是通往历史真实的密码。剧中如茅盾在轰炸间隙完成《霜叶红似二月花》、音乐家张曙在战火中谱曲等情节,皆源自真实事件。正是这些坚持,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力量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生不息。
在叙事上,我们采用双线结构,既呈现前线的烽火硝烟,也刻画后方的文化坚守,从而传递一个核心观念:军事战线与文化战线,都是抗战不可分割的部分;用枪守家园,用笔守人心。在人物塑造上,我们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人性的温度,力求让每一位历史人物——无论是共产党人、文化名家,还是爱国民主人士——都成为有血有肉、有信念有抉择的鲜活个体。
《阵地》的拍摄对我而言,是一场精神洗礼。它让我真切体会到,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抵抗;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守。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文化人没有选择沉默或逃避,而是以文明的方式回应野蛮,以思想的光明刺破黑暗。他们用作品激励民众、凝聚人心,真正做到了以文化守护国魂。
跳出这部剧的框架,我所思考的是历史题材创作在今天的意义。每一部严肃的历史作品,都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修复与延续。我们透过镜头回望过去,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追问:在和平年代,文化人应如何担当?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才能不迷失自身的文化根脉?
作为一名导演,我始终认为,历史剧的核心使命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历史,在价值认同中走向未来。无论是《大决战》中的“敢于胜利”,《冰雪尖刀连》中的“钢铁意志”,还是《阵地》所传递的“文化自信”,其内核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品质:在苦难中坚守,在危机中奋进。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清醒地知道我们是谁、从何而来、为何而战。它源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与时代对话的勇气和能力。正如《阵地》中的先辈,他们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也勇于吸收新思想、采用新形式,最终在战火中开创出新的文化气象。
我们今天谈论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回顾光辉历史,更是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价值多元中坚守底线,在娱乐泛滥中保持严肃,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阵地》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剧,但它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它提醒我们,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愿我们都能以先辈为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中,继续以笔为枪、担当作为,共同筑就这个时代的精神长城。
(高希希 作者为电视剧《阵地》导演)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