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坚守海外中文杏坛30年(语文摆渡人)

时间:2025-10-10 08:16 0 6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建一(左)和她的第一届学生何懿德。


马凯伦一家兄弟姐妹都曾是李建一(右二)的学生。受访者供图

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荣胜高中的中文教室里,中国结、红灯笼、水墨画与书法作品相映成趣,墙边还整齐摆放有舞狮道具,鲜艳色彩中跃动着文化风采。
年近花甲的海外中文教师李建一,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板书。这个由她创立的中文项目已经走过了30载春秋,如今注册学生超260人,成为阿尔伯塔省规模最大的中文课程。
从0到1的拓荒者
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后在加拿大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的李建一初次走进荣胜高中,彼时该校的中文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华裔学生何懿德的一句“为什么不开中文课”,成了中文课程的起点——她动员5个班级学生联名提议,换来校长承诺“只要有人学就开课”。
如今,中文班的首届毕业生何懿德已是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而李建一则将中文教学从0到1地做成了长久事业。
开课初期困难重重。没有教材和大纲,李建一握着300加元教材预算,只能买下《你好》等几本基础教材,然后结合实际增添内容。1998年之前,阿尔伯塔省没有中文教学大纲,各校中文教师均来自中国台湾省,因而教学都使用注音符号和繁体字。她便把简体版教材复印下来,手动补充繁体字辅助教学。
面对精力充沛的学生,她每天从踏进教室起,就要全神贯注地跟着他们转。为保证每个班级每周上2—3节中文课,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9时到下午4时,讲满四节80分钟的大课。
“见字如见人,不会写汉字就不是学中文。”多年来,李建一反对“打字取代书写”,坚持手写板书,让学生熟悉汉字正确笔顺,写出端正漂亮的方块字。
凭借热情、责任与辛勤付出,荣胜高中中文课程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的5个班级发展到现在涵盖初、高级班的9个班级,从几十名学生增长到260人,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中文课程。
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是该校中文教学成果的有力证明:初级班学生10年级考HSK一级、12年级考三级。更值得称道的是,曾有两名出色的非华裔学生在3年内考过四级,高级班每年都有学生考过最高等级六级。
除了在教学一线奋战,李建一还深度参与海外中文教育体系建设。她在2000年参与制定阿尔伯塔省官方中文课程大纲,1998—2005年作为国际文凭组织(IBO)中文课程评审团中唯一的加拿大代表,成功推动课本全部使用简体字、IB中文考试同时接受简繁体字。看到当地中文教师缺乏支持,她再度行动,创立阿尔伯塔省中文教师协会,促进资源共享与专业成长。
岁月如梭,李建一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即将满30年。这份坚守,在加拿大西部打造出一片中文教育的绿洲,而且根基深植,土壤肥沃。
守正创新的严师
“我经常刷中国社交媒体,根据资讯热点设计阅读材料或作业主题。”李建一说。教学中,她坚持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并重,而且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与时俱进。
有学生推荐了《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说“真的很棒”,李建一便让他们担任影评员,用中文解析电影“哪里棒”。翻转课堂模式的效果很好,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飞速提升。
考虑到高中生毕业后即将进入大学、挑选专业,她为华裔学生设计了一项有助于成长的作业:搜集资料后向全班介绍一位加拿大华裔名人,概括人物成就、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对自身的激励意义,并思考作为下一代华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环境课上,则让学生报告中国环保做法和成果,既练语言又了解当代中国发展。
李建一还借助音乐和体育回望历史。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历史歌曲背后的全民族抗战历程等,都是课堂上的生动内容。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融入教学环节,她持开放且审慎的态度。她会借助AI生成阅读材料、出阅读题,比如“生成HSK二级词汇量的果蔬购物主题课文”,有效提升备课效率。为避免学生用AI完成中文作业,她要求学生必须能口头复述作业内容,否则不算过关。
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中国饮食文化课。初步了解中国八大菜系后,学生需要跟着网上的菜谱学做一道中国菜,带到课堂分享并用中文介绍原料和做法,在实践中品味学习中国饮食文化。
此外,中国舞蹈、舞狮等传统文化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李建一邀请当地擅长这些技艺的华裔师傅向孩子们传授技能,到了春节就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表演。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与成就感,也为当地社区增添了一道中国文化的亮丽风景。
因材施教的慈师
接受采访前一天,李建一出席了一场婚礼,新娘马凯伦是她20年前教过的学生。类似这样的婚礼,她每年都要参加三四场。“马凯伦一家兄弟姐妹4人,都曾是我的学生。”李建一话语里满是自豪。
更让她感慨的是,如今中文课堂开始迎来“二代”学员——2000年毕业的第一批学生中,有的带着孩子来注册报到,“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现在孩子都15岁了”。
这种跨越岁月的师生情缘,不仅是李建一桃李芬芳的最佳注脚,更是她独家教学秘籍的成果显现——“作为老师,了解学生喜欢什么非常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备课过程中,了解到加拿大学生喜欢橄榄球,她便把相关词汇和情景对话融入中文教案,学生听起来兴味盎然。
除了打造本土化课程,她还长期坚持育人个体化,充分因材施教。
开学第一课上,组织同桌学生通过“互相采访”破冰,然后向全班介绍对方的特长、体育爱好、家庭成员。这个环节比常规的自我介绍多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也能快速掌握学生个体差异。
基于这些了解,李建一总能推荐并辅导合适的学生参加加拿大当地各类中文活动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等竞赛。备赛时间紧张时,她直接点名语言能力强、有才艺的学生报名,学生也总能脱颖而出,收获好成绩。
“育人的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而非单纯教授知识。”李建一这样阐述她的教学理念。
因此课堂之外,她在生活上也对学生关爱有加。从新生选课、语言障碍到生活琐事,她耐心倾听并竭力帮助每一个向她求助的孩子,师生间的信任与温情悄然生长。
中文班教室墙上,贴满历届学生的毕业合影、留言;讲台上的花瓶总是鲜花不断,那是毕业生回校探望时带来的芬芳;办公桌旁的书架上,一摞毕业纪念册如同时光胶囊,字里行间饱藏故事。
2011年起,李建一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制作纪念册,要求每人用中文手写一页高中回忆并配照片。“这项任务计入学生中期考核的10%呢。”她笑着说。
另一项毕业仪式是设计中文班专属帽衫。每年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每人都签上中文名字,帽衫一下子成了一种心灵归属。
“不少毕业生说,即便忘了中文知识,也忘不了在中文班的美好经历。”李建一说,“但也有学生反馈说毕业后中文反而更好了,因为毕业后做了护士,医院来了中国患者,这门语言能派上用场。”
李建一的教育热忱和专业成就获得了当地社会和我国政府的认可。2009年,她荣获阿尔伯塔省教育厅颁发的卓越教学奖。两年后,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她海外华文教育杰出贡献奖。
退休将近,她心中总有牵挂。不仅为学生人数有所下降而忧虑,更担心自己倾注心血建立的中文项目后继无人。
“理想的接班人,要兼备深厚才学和教学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扛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她说。
“李老师在这间中文教室里不仅传授语言、缔结深厚师生情谊,更用行动弘扬了祖国文化,践行了教育使命。”荣胜高中孔子课堂中文助教、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派汉语教师孙海平说,“李老师30年如一日的付出和所产生的影响力令我深深动容,同时激励着我跟随她的脚步,为海外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尽一份力。”(本报记者 陈静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0日 第 1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