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农家院升旗现场。图为姚雨婷摄
汤春梅仔细整理一面面褪色的国旗。图为姚雨婷摄
江西萍乡湘东区东桥镇航拍图。湘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江西萍乡湘东区东桥镇东桥村,藏在罗霄山深处。从城区出发蜿蜒前行,仍需近2小时的车程。在这个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院里,一面五星红旗每日升起。
又是一个清晨。6时许,霞光初染天际。伴着《义勇军进行曲》,74岁的村民汤春梅,与女儿一起拉动绳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拿着锄头出工的乡亲,晨起的学生,专程过来的男女老少……30多名村民围在旗杆边,自觉立正、唱国歌、行注目礼,用坚定的眼神注视着飘扬的红旗。山风与鸟鸣,为齐唱的国歌声伴奏。
“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一起看升旗,很有意义。激动的心情与今年看九三阅兵一样。我要写进作文,让同学们都知道。”初中生汤鹏涛说。
37年间,汤春梅家里的五星红旗,1.3万余次升起。东桥镇党委书记黄榕榕感慨:“大山深处飘扬的国旗,是最直接的、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户农民的几十年坚持,也是村里最好的榜样。”
心怀感恩:把国旗在咱家升起
农家院升国旗,始于1988年。
一日,在镇里初中当政治老师的张常琪回到家,声音略微低沉地对妻子汤春梅说:“我们这里有百余名烈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娃娃们已经很少知道这段历史了。咱可不能忘了他们啊!”
女党员贺竹英不惧敌人的酷刑,严守党的秘密,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地发起农民运动,为红军带路送情报,建立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据统计,四面环山、湘赣交界的东桥镇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出了100多位烈士,年龄最小的才15岁。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国旗。我们就把国旗在咱家升起来,铭记历史,感恩先烈,热爱祖国。”张常琪说。
“我同意。”汤春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却也知道国旗的分量、英雄的意义。
夫妻俩马上着手在屋顶工工整整地垒起石块,丈夫从山上精挑细选砍来一根笔直挺拔的竹子,仔仔细细打磨成旗杆。
国旗呢?家里条件有限,于是汤春梅白天务农,夜里就细心照着国旗图样,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绣起来。
因为做了一天体力活,汤春梅手会发抖,有时会扎破手指。丈夫在一旁叮嘱:“慢点绣,旗面要周正,就像咱中国人的腰杆要挺直。”
汤春梅依然记得国旗绣好的那晚,“我俩对着月光展开,红布像一团火,五角星比天上的星子还亮。我们说,明天,就把五星红旗升起。”
此后,天不亮夫妻俩就会把旗杆够得着的地方擦拭一遍,然后将国旗小心翼翼地铺开、升起、系好。黄昏时刻,再爬上屋顶,把国旗降下、平整、收好,不能褶也不能皱。
现年59岁的余正华是张常琪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后,有一天去看望老师。
“走在蜿蜒山路,我偶然抬头,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当时呆住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地只有在少数地方每天升国旗。而这个穷乡僻壤,竟然有一面。”余正华震惊更震撼。
带着激动与疑问,余正华和张常琪促膝长谈。“那天,老师讲过去的国家有多难、自家的生活有多苦、烈士们的牺牲有多壮烈,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直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余正华回忆,“老师说,要心中有祖国、立志去报国,他没什么能力,‘就以每天升国旗的行动,去表达铭记与感恩的心意吧’。”
罗霄山深处,这面五星红旗,静悄悄地升起、降下。在前10年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汤春梅说:“我们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当然,也非常希望大家尤其是孩子们能来瞧一瞧……”
家风赓续:一颗红心代代相传
日升日落,旗升旗降。
刮风时,夫妻俩会抱着旗杆,手脚并用加固;突然下雨时,身在多远都要跑回家,尽早收好国旗。
“一次瓢泼大雨,我妈冒雨去收,泥巴路滑,她仰面朝天,摔了个大跟头,满身是泥。我一看,国旗被紧紧抱在怀中,一点没脏。”女儿张继红当时不解。
汤春梅严肃地说:“你爸爸讲,国旗不能脏,更不能破,这是规矩。”
也是自那时起,张继红把这个“家规”牢牢刻进心里,也慢慢理解了父母给她取名“继红”的含义——“一颗红心代代相传”。
从第一次飘扬在东桥村,五星红旗便每天都会伴着朝阳升起。旗杆换了十来根,国旗换了40多面,庄严的升旗仪式从未间断。
随着夫妻俩的年龄渐增,病痛也在增多,升旗的地点从屋顶移到了屋前。旗杆可一点不能马虎:先是换成了更高更挺拔的树干,继而是更牢固结实的不锈钢。
“无声的教育对我们晚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做一个堂堂正正、骄傲自豪的中国人!”今年45岁的张继红说。
岁月更迭,老人的两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孙子、孙女们出生、长大。
张继红说:“我女儿从6岁起就参与升旗,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她经常和五湖四海的同学分享家里这面国旗的故事,一有时间,就会回来升旗。”
接续传承,那抹鲜艳的红色在大山深处愈发耀眼。
“做好一件事看起来不难,但一家人把一件事长久地坚持下来,就非常不简单。”27岁的村民邓佳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深圳当体育老师,休假回村,她再次来到熟悉的旗杆下。
“无名坚守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要带着这份感动,把崇高的精神和可贵的赤子之心,传递给更多学生。”邓佳说。
“日日夜夜浇灌,爱国的种子便破土而出。”黄榕榕说,“行胜于言,润物无声。没有说教,只有坚持,随之而来的是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拢心聚力:美好生活节节攀高
日日升国旗的行动背后,是一颗滚烫的爱祖国、爱家乡的心。
“张常琪老师闲不住,出钱出力给村里修了一公里多的公路。为方便做农活的乡亲们躲雨、避暑、休息,还在路边专门建了一座亭子。”73岁的村民袁继发竖起大拇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呐。”
可是,即便是升旗,一开始也引来了个别人的讽刺——“大山沟里升旗,谁看得到?有啥意义?”“国那么大,少你这一面旗吗?”
老人们听着也会心痛。“我做我的,你说你的,咱不会放弃这个事。”张常琪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革命者的牺牲,哪有如今的生活?不能忘本啊!”
2023年,深明大义的张常琪老人去世了。
“去世前,他反复交代要坚持升国旗,保存好之前的国旗。”汤春梅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柔地抚摸着一面面饱经风霜的旗帜,“好好珍藏着,这是家里的传家宝。”
时光流淌,一面面国旗也见证着村子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拢着心、聚着力。
起初,升旗时只有家人在场;后来,村里的孩子会早早跑来,学着敬礼,汤春梅夫妇便给他们讲抗日英雄的故事,讲国旗上五角星的含义;再后来,来来往往的村民们会自发聚集,有人扶旗杆,有人整理国旗,不少蹒跚学步的孩童也咿呀着挥动小手……
“农家院升国旗让我感受到,爱国、奉献、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口号,而在于日常中的一点一滴。”00后村民、小学教师邓汐感慨地说,“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道理都是一致的。”
高高飘扬的国旗下,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孩子们走出大山求学,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如今,东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近1.5万元,“共富工坊”绘就乡村新图景。
这两年,汤春梅的子女们也把老屋修葺一新。外边白墙蓝瓦,内部窗明几净,电视、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好日子节节高。母亲总是乐呵呵的,感慨幸福的日子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张继红说,“村民们也是喜笑颜开、干劲十足。”
“国旗的象征、含义,爱国、拼搏的精神,已经融入东桥村的血脉,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东桥村文明实践员李美金说,“升国旗的行动是一个纽带、一种氛围、一颗种子,让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激励大家万众一心,向前进。”
正是稻收时,稻浪翻滚,东桥村一派繁忙景象。
而国旗升起的时刻,始终是村里最庄重的瞬间——小院里,乡亲们停下脚步、抖擞精神,双眼望向同一个方向。那是美好生活节节攀高的方向。(本报记者 郑海鸥)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5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