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
9月8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首批基因编辑赛马诞生,体育界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5334
主题
155351
回复
18180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科技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3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76
东西问丨百岁徐光耀:用一生“书写抗战”
0/67
东西问丨梁晓声:为何说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
0/72
侨乡红河迤萨:马帮古镇再现百年风华
0/104
中哈画家相聚新疆伊犁 共绘白石峰下友谊画卷
0/58
(经济观察)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 琼港合作持续升温
0/59
侨界青年齐聚昆明 共话创新创业共享发展机遇
0/63
投洽会观察:RCEP成区域经贸合作发展“压舱石”
0/58
国际媒体聚焦:九三阅兵彰显中国实力,传递和平强音
0/71
超越东京-横滨,“深港穗”改写全球创新格局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9月8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首批基因编辑赛马诞生,体育界集体说“不”
时间:2025-9-9 09:30
0
63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9月8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全球首批基因编辑赛马诞生,体育界与科学界态度两极
首批CRISPR基因编辑马在阿根廷诞生,引发广泛争议。这些马由阿根廷非营利机构Kheiron Biotech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而成,旨在通过调控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提升运动速度。该技术通过对克隆胚胎进行基因修改后植入母马体内,最终成功培育出五匹马驹。
阿根廷马球协会已明确禁止基因编辑马参与赛事,国际马术联合会早在2019年就已颁布类似禁令。反对者认为基因编辑不仅威胁传统育种者的生计,也可能破坏通过选择性育种培育优质马匹的百年传统。
尽管如此,科学界部分人士对此表示欢迎,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将育种从“艺术”转变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践。这类CRISPR动物也逐步从科研走向商业化应用,反映出CRISPR技术日益成熟和社会接受度提高。
在农业领域,多家企业正推动基因编辑家畜的产业化。美国精准育种公司Acceligen培育出耐热型的“PRLR-SLICK”牛,已获FDA批准用于肉类生产;印度研究人员成功编辑绵羊的肌肉基因以增加产肉量;英国动物遗传公司Genus开发出抗蓝耳病基因编辑猪,预计2026年上市。此外,美国异种移植公司Revivicor研发的GalSafe猪不仅提供低过敏性肉类,其器官还有望用于人体移植,同样已获FDA批准。
伦理争议仍然显著,主要集中在基因编辑对动物福利和健康的长期影响、脱靶突变的风险,以及基因变异向野生种群扩散的可能性。专家呼吁应加强相关研究,审慎评估每一项基因编辑应用的具体目的与伦理代价,在技术创新与道德约束之间寻求平衡。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物理学家破解果蝇生殖难题:巨大精子如何避免相互缠绕
果蝇精子长度可达1.8毫米,几乎与成虫体长相当,但其储存囊却仅有200微米宽,如何避免数千条巨大精子在如此狭小空间内相互缠绕,成为一个有趣的生物物理问题。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数学建模和荧光显微技术,揭示了精子在高度拥挤环境中的集体运动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精子在高度受限的空间中表现出了独特的集体运动行为。尽管单个精子并不擅长自由游动,只能在原地摆动,但在密集堆积的条件下,它们会依靠相邻精子作为“推力支点”——尤其是那些反向运动的个体,从而实现自我推进。研究者形象地将这一系统比作“一条具有千条车道且不断动态调整的高速公路”,精子群体通过持续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定向流动。
这种推动机制不仅带来运动能力,更关键的是避免了纠缠。在运动过程中,精子之间相互拉伸,使得鞭毛保持相对平行排列。一旦发生缠结,所有精子都将无法在交配时顺利转移,从而导致不育。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靠最强精子胜出”的传统观念,强调精子的成功输送依赖于群体协作,而不仅是个体竞争。
该研究由印度国际理论科学中心(ICTS)和美国“熨斗”研究所(Flatiron)的合作团队完成,成果发表于arXiv预印本平台。研究不仅解答了果蝇生殖生物学的关键问题,也为理解生物体中细胞群在高密度环境下的协同运动提供了新范式,对生态学、仿生机器人等领域的密集自推进系统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变废为宝:科学家成功将废弃塑料转化为高效“吸碳”材料
全球气候变化与塑料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环境挑战。近日,一项突破性研究为同时应对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BAETA,能够将废弃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转化为高效二氧化碳吸附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这种名为BAETA的新型材料由回收困难的低质量或已降解PET塑料制成,通过添加乙二胺进行化学改性。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赋予它优异的碳捕获能力,可在室温至150°C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尤其适合工业废气处理场景。当材料吸附饱和后,可通过加热方式释放高浓度二氧化碳,便于后续封存或资源化利用。
这项技术的创新性在于将两种环境挑战转化为协同解决方案。它不仅为塑料垃圾提供了高附加值出路,还降低碳捕获技术的材料成本。研究人员特别指出,该技术主要利用无法进入回收体系的塑料废弃物,与现有回收产业形成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计划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验证其商业化潜力。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被认为对构建循环经济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抗癌新武器:冷等离子体可精准歼灭深层癌细胞
德国莱布尼茨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研究所(INP)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证实冷等离子体技术能够有效渗透生物组织,精准清除位于深层组织中的肿瘤细胞,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
冷等离子体是一种电离气体,可产生包括活性氧和氮物种(RONS)在内的大量高活性分子。这些活性成分虽寿命极短,却能够深度干预细胞生化过程,进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本研究的关键创新在于开发出高度仿生的3D水凝胶肿瘤模型。借助该模型,科学家首次实现从分子层面观测等离子体活性成分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与渗透机制。研究发现,短寿命分子(如过氧亚硝酸盐)可深入组织内部数毫米并起关键作用,而以往被认为主导作用的过氧化氢贡献实则有限。
在模拟术后残留肿瘤治疗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等离子体专门用于处理一个人造手术创口边缘的残留肿瘤细胞,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对这些细胞,尤其是那些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中的细胞,表现出了强大的清除能力,显示出重要的临床潜力。该方法有望成为肿瘤手术辅助治疗新策略,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该研究采用经医疗认证的“kINPen”等离子射流设备完成。研究人员指出,明确等离子体在组织中的活性分子机制,将推动该技术更精准地应用于特定癌症治疗。长远来看,冷等离子体技术有望成为更高效、更温和的癌症治疗新策略。(刘春)
延伸阅读
王腾承认离开小米:犯了错,感谢雷总培养
小米内部通报:王腾因泄密被辞退
百度重奖“心流”团队,奖金700万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新闻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