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侠客岛】“义卖到胜利为止”

时间:2025-9-2 22:47 0 5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卖瓜子,请同胞买瓜子!买一包瓜子,就是支援抗日!”
南洋街头,华侨郑潮炯身背布袋,一声声叫卖。每包瓜子的包装上,都印有这样一行字——
“请同胞买建国瓜子,得款悉救济祖国孤儿寡妇。同胞同胞莫忘国耻,予决定义卖到胜利为止!”
1904年,郑潮炯生于广东,17岁随父下南洋;1937年,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郑潮炯决定义卖瓜子,筹集捐款,支援抗战。几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南洋戏院、茶楼、码头、车站……
他一包一包地卖瓜子,一分一毫地攒捐款,每一笔义卖所得,都记在账上,分毫不取。最终,郑潮炯将18万元义款,全部交至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这笔钱,在当时可买下整整40万斤大米。
1939年,郑潮炯的家乡沦陷,噩耗传来:包括年迈的父亲在内,他的30多名亲人惨遭日军杀害。但国恨家仇没有将郑潮炯压垮,更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对妻子说:“日本打来了,如果国家没有了,哪里还有家?有国才有家!”
抗战胜利后,郑潮炯仍未停止义卖。他把义卖所得,全都支援家乡战后重建。

图为郑潮炯。


白雪娇,一名生于马来亚槟城、曾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华侨。在槟城,她是当地妇女抗日救国的骨干;1939年,她放弃教师的职业,回到中国支援抗战,成为“南侨机工”的一员。
临行前,她给父母留下一封信——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
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们,走了。
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光荣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
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最后,敬祝健康!”

广东开平赤坎镇腾蛟村,潭江水缓缓流过一座碉楼的基座——南楼。

图为南楼七烈士雕塑。

1945年7月16日晚,暮色低垂。南楼内,7名自卫队队员攥紧钢枪,神情严峻;楼外,3000名日军步步逼近。这是一支开往广州的日军,赤坎是他们的必经之处。
敌众我寡,从南洋回乡抗日的司徒煦、司徒遇与另外5名侨乡子弟决定:坚守南楼,阻击日军!
7比3000,力量对比悬殊,他们却死守了10天。最后,久攻不下的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7名队员中毒昏迷后被俘,受尽酷刑,英勇就义。
他们当中,最大的38岁,最小的18岁。
1939年9月30日,广东台山,余景舜给远在美国的父亲余积中写信,告知“敌机常过境,侨汇时断”,希望父亲增加汇款,“以应战时之需为慰”。
得知家乡困境,旅居美国、加拿大的余氏族人发起联合捐款,赈济故乡。“积中君、利和君、宏礼君……”很快,一张“航空笺”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捐款者名字。
这笔捐款,总计“国币壹万贰仟员”。
汇款的侨胞,以“各埠昆仲”自称,意思是捐款者都是“自家兄弟”。这份跨越太平洋的航空笺,承载了34名侨胞的热血丹心,也记录下一个家族救家、援乡、纾国难的壮举。

余氏家族成员从美国纽约、檀香山及加拿大寄给家乡的赈济款捐款名单。


1945年9月2日,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全民族欢欣鼓舞之时,印尼华侨吴道善,给汕头家人寄了封信。许是怕通讯不畅,这封寄往家中的寸禀,两面均写满了字——
“满望你后辈奋发有为,继承你哥你姑父之志,以慰在天之灵!……在此百难声中,自己坚定意志,击破障碍,拓开路径而循平坦大道!”
是的,拓开路径而循平坦大道。继承前人事业,接续今日奋斗,开辟明天道路,是那一代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中国的华侨,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国、爱乡、爱家人。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当中有的投身“飞虎队”,有的驱驰在滇缅公路运送补给;有的回乡组织抗日志愿队,有的通过联合捐款赈济家乡……
80年后,他们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整理/点苍、云歌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