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墨汁故事

时间:2025-8-7 09:00 0 3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冰介绍一得阁历史。


留学生在体验一得阁文化产品。


一得阁博物馆。


留学生在一得阁参观后留影。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会场一角,几位外宾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蘸着一得阁特制的金色墨汁,在红色宣纸上写下一个“福”字。笔墨之间,是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创始于1865年的一得阁,今年正逢品牌创立160周年。2006年获评“中华老字号”,2014年其墨汁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一份份亮眼的业绩背后,映出一个老字号的底蕴与魅力。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的一得阁。这个百年老字号,用生命守护一张不能丢的墨方,用坚守传承一份优质的墨品,用创新弘扬一缕墨香。在笔墨纸砚的千年历史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用生命守护墨方

来到一得阁三层展厅的展示墙前,一段发生在战火年代的真实故事引得笔者驻足。这家已有160年历史的老字号,曾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经历过一场生死考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交通中断。一得阁在郑州的分厂被炮火摧毁,北平总店也危在旦夕。铺子里人心浮动,有人提议暂时停业避祸,掌柜徐衡却坚持营业。他心里明白,铺子只有开着,炉火才能不灭,配方才不至于在动荡中失传。

一天,徐衡正在柜台前清点货物,一名日本军官走了进来。他扫视了一圈店面,径直走向站在柜台前的徐衡说:“我久闻一得阁墨汁技艺精良,不知能否进去看看你们的制墨作坊?”见徐衡断然拒绝,便进一步开口:“我愿出高价,购买你们的一得阁制墨配方。”

面对高昂的收益徐衡仍旧无动于衷。之后两个月,这名日本军官数次登门,软磨硬泡,徐衡始终没有松口。

直到有一天,一支侵华日军小分队突然闯入一得阁,这名日本军官没有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勒令徐衡交出配方,威胁道:“要配方,便不能要命;要命,便别想守住配方。”

店里顿时一片沉静。枪口对着徐衡,他却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面色平静地说:“墨汁都一个样,我哪有什么配方呀?至于秘方,断然没有的。”

他语气平淡,却没有半分退让。那一刻,他不只是一个掌柜,更是一个守着老手艺的中国人。他明白,这张配方不是他一个人的资产,而是中国人的文化根脉,承的是技艺,守的是气节。那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份不能背弃的责任,宁可舍命,也不能让它落在侵略者手里。

作坊里的工人听到动静,也没有慌乱,有人悄悄将关键原料藏起来,有人把炉子熄了火。大家心知肚明,这一关,谁也不能出错。最终,日军一无所获,只能悻悻离去。

“这张墨方是一得阁的根,更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手艺。”一得阁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冰指着展厅墙上的记载介绍,这张被日军觊觎的墨方,是清末制墨名家谢崧岱所创。他融合三家墨法,以桐油与松香燃烧之青烟末为主料,调配出的墨汁黑亮如漆、落笔不晕。正是凭借这张墨方,谢崧岱于1865年创立一得阁。

“谢崧岱创墨初衷,并非为了盈利。他心系寒门学子,看到科举考生因墨块昂贵、研磨费时而苦不堪言,便尝试用油烟与天然辅料调配出可直接书写的墨汁,既省时,又降低成本。”白冰说,如今,在一代代“一得阁人”的坚守下,一得阁墨汁的配方和制作技艺已经成为经权威部门核准的国家秘密技术项目。

所谓“一得阁”,取自藏头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一得,不止得一,而是得之于心,守之以道,传之后世。

用坚守传承墨品

熬胶、研磨、三次加料、反复捶打、勾调墨汁,在一得阁博物馆内,从图示到工具,可以直观地感受一得阁已传承百余年的“制墨八法”。“一瓶小小的墨汁要经历八道工序、三次调墨,才能保证墨品。”白冰指着展示墙说。他口中的墨品是一得阁对墨汁品质的追求,更是老字号传承百年的执着。

其中最关键的一道,便是“熬胶”。“骨胶、艾草、冰糖、冰片……这些都是墨汁原料,但真正体现一得阁墨汁特点的,是骨胶。”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魏光耀说。骨胶决定了墨的黏稠度与附着力,“从胶体初起时的发白,到火候合适时的红润透亮,每一步都得靠手艺去‘看’、去‘感’。”魏光耀说。

胶熬得好,墨才能更好地着色。“我制墨20多年了,墨汁好不好,要用眼睛看,也要靠鼻子闻。”魏师傅说,墨闻起来发苦,是艾草多了;闻起来发涩,说明冰糖少了。

在一得阁,古法不只是传承,更是对品质的坚守。“不同节气、不同地区,都会影响墨的品质。”一得阁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婷婷说,“我们每一批墨都是‘量身定制’,每一节气都有新的墨。”

一锅锅胶、一炉炉烟,正是这份独到的手艺与不变的讲究,让一得阁墨汁不仅在国内受到青睐,也吸引不少海外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立春,来自匈牙利的多丽娜来到一得阁,亲身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制墨流程。从取烟、配料到煮胶、研磨,样样新奇。看着乌黑发亮的墨汁,多丽娜不禁感叹,“这简直太棒了!”蘸着亲手调制的墨汁,她提起毛笔,学着老师傅的握笔姿势,写下一个胖胖圆圆的“福”字。

“技艺的魅力,不只在于可以触碰的操作体验,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马婷婷笑着说,如今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店里参观,临走时常会买下几瓶墨汁,“他们说,这是把中国文化带回了家。”

如今,一得阁的各类墨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更作为中华文化的“东方名片”,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等重要国际场合精彩亮相,以无声的东方气韵,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未来,一得阁将加强品牌国际推广,通过国际展览、文化合作等方式,把中国的传统墨香带向世界。”白冰说。

从精心创制的墨方,到名扬海外的中国墨汁,时间“熬”出来的一得阁以独特的技艺和工匠精神,诉说着老字号的持久魅力。

用创新弘扬墨香

可以带上飞机的墨膏、二十四节气定制墨汁,还有与城市文化联名的文创礼盒……一得阁艺术中心内的展架上,各式各样的新产品映入笔者的眼帘,墨汁玩出了“新花样”。“目前一得阁已经推出了一万多种产品,文创产品也有一百多种。”白冰指着展架说。

推陈出新的产品源自一得阁不断创新的理念。

“原来我们的产品是抓两头,主要服务一老一小,现在我们也想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推出了一系列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墨香产品。”马婷婷边介绍边拿起身旁的松烟味香水,轻轻一按,混着草木清新与墨汁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为了调出这缕熟悉的墨香,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她说,从墨汁到墨香,研发团队经过数次实验,与国内外著名调香师合作,反复比对,终于调出了独属于一得阁的味道。循着这一份独特的墨香,一得阁走出了一条“嗅觉经济”的特色之路,让这家百年老字号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坎儿里。

“做不了文人,但想闻闻文人身上的气息”“如果能带着墨香出门会很开心”,买到一得阁墨香产品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正酣,嬉笑玩梗间,尽是对一得阁的喜爱。

如今越来越多的墨香产品走下流水线,走上货架。从一得阁艺术中心出门,横穿琉璃街,路过中国书店,就是一得阁旧址,这里是创始人谢崧岱创立的中国首家墨汁店。原来“前店后厂”的生产格局,已摇身一变成了摆满老物件的博物馆,更是新产品的售卖场。

迈进大门,一股墨香味儿飘溢而来。“你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上第一滴墨汁的诞生地。”大门上的介绍,诉说出脚下这方土地的深厚历史。门口的柜台前,几位游客正在排队准备接一瓶新鲜的现打墨汁,19元一小瓶、49元一大瓶的一得阁招牌云头艳墨汁,凭借着考试高中的好寓意,卖出了好销量。

转过头来的货架上,叫作“墨水儿”的天然水成为参观者的必选之品。“肚里有墨水,笔下有乾坤。”正在理货的一得阁店员笑着说,“这些产品销量都不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补货。”品类多、爱思考的一得阁,会定期推出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以创新为载体,让墨香味儿越飘越浓。

穿过摆满记录一得阁历史的老物件,走上二楼,阵阵咖啡机研磨的声音传来。休息区内,两位参观者正手拿咖啡杯,就着墨香,享受小憩时光。当笔者问及为什么会来一得阁喝咖啡时,其中一位参观者笑着说:“我长期从事书画工作,使用一得阁墨汁已经四十多年了。对我来说,墨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我常常把自己‘泡’在墨香里找灵感。”

这份“泡”在墨香里的体验,正通过多样的产品走进更广阔的生活。白冰表示,“一得阁还会以持续的创新,推出更多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不断创新的一得阁,让墨香不再局限于书斋案头,而是以各样的新产品、各式的新玩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字号发展的生动注脚。(严冰 敖宇 梅钿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07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