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新视窗)

时间:2025-7-30 09:13 0 7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观众在链博会必胜客活动现场体验纪念报纸打印设备。

白笙 摄




观众在链博会上体验问界M9汽车推出的新型座椅“山海坐席”。

邓李益 摄




第三届链博会主场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外景。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让中国新发展成为各国的新机遇,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确定性。”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届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152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秀,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外资企业为啥愿意参加链博会,他们带来了哪些新产品新技术?在中国投资发展有哪些新趋势?链博会期间,记者采访了4家外资企业相关负责人,听听他们的在华发展故事。
——编  者  
松下——
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与创新优势
中国业务规模占松下全球业务的24.4%,利润贡献率占比达30%
人民日报记者  罗珊珊
今年是松下第二次参加链博会,参展主题从家居生活延展到城市公共领域。首次亮相的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方案,可防止乘客误入轨道,还能减少噪声与灰尘,确保站台温度舒适稳定。
这一解决方案,正是松下在中国的供应链本土化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多轮驱动的创新成果。“这项业务的全球运营中心在中国,所有研发、制造都在中国进行。”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介绍,目前这一解决方案已在18个城市的53个轨道交通项目中落地。
本间哲朗表示,随着中国松下业务的发展,加上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相信更多产品的全球业务运营中心会转到中国。
在生活空间板块,松下展出了标志性产品——6恒气候站的全新升级系列。6恒气候站可实现空气环境的温、湿、氧、洁、静、风6项恒定,系统解决全屋空气环境问题,本次链博会展出的全新升级系列拓展性更强,最大连接数量提升到64台中央空调室内机和10套新风设备,最大可应对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不同场景提供更高效、智能的空气解决方案。
“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和市场大国,更已成为创新大国和工程师大国。”本间哲朗表示,中国具有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
据介绍,6恒气候站于2021年在中国市场首发,已迭代至第三代,研发、生产、销售全程深入中国供应链,加湿模块、电路板、PM2.5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均由松下与中国供应商联合研发。
目前,松下与超过6000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协作关系,覆盖从基础零部件到高端电子材料的全链条。这些供应商不仅是生产环节的保障,更成为技术创新的共同推动者。
在2024年的第二届链博会上,本间哲朗曾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具有“稳定、可靠、灵活”的优势。尽管今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但本间哲朗对中国供应链的看法没有太多改变。松下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全球”。松下在上海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专门负责在中国市场采购新的零部件和新材料,应用于松下在全球各地的工厂,未来这一举措还将得到强化。
近几年,松下持续在中国投资布局,20项新投资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涉及能源、家电、节能材料、环境、车载马达等众多领域。广州电子材料第四工厂聚焦5G电子材料;苏州电子材料新工厂生产集成电路新材料,预计2026年6月投产;上海电子材料新工厂将完善区域内半导体材料供应链,投产后将实现产值翻倍。
松下还通过积极调整供应链布局来实现更高效的生产体系,比如将新加坡冰箱压缩机的工厂和马来西亚压缩机的工厂转到无锡。
如今松下中国业务规模占整个松下全球业务的24.4%,利润贡献率占比达30%。松下在中国拥有64家法人公司,员工总数达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近1万人。
“中国市场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间哲朗表示,松下将继续推进“在中国,为全球”服务路线,深化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共存共赢”。
诺和诺德——
不断推进创新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将22款创新药物和11款创新注射装置引入中国
人民日报记者  王 洲
第三届链博会健康生活链展区内,医药企业诺和诺德的糖尿病防治科普讲座现场座无虚席。1923年在丹麦成立,服务全球超4520万严重慢性疾病患者,这家生物制药公司成为展区的焦点之一。今年链博会上,企业展出了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多款聚焦肥胖症、糖尿病治疗的创新产品,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展链博会,是名副其实的‘链博全勤生’。链博会是聚焦链条、生态的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展会的这些特点和背后广阔的中国市场坚定了我们连续参展的信心。”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介绍,今年展会上,企业与多家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在生产、物流以及打造创新生态圈等方面达成合作,助力进一步推动供应链本地化,打造全场景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比如,公司与国药物流的合作将重点优化药品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提升药品供应的时效性与可及性,更好护航百姓生命健康。
连续参加链博会也折射出这家外资企业扎根中国的恒心。1994年启动在华商业运营,1995年建立天津生产厂,1997年在京建立跨国制药公司在华的首个研发中心,2019年在京启动开放创新平台并与中国医药创新力量共同搭建创新研发合作新生态……425平方米的展区内,“链接全球创新”“链启慢病管理”“共筑健康中国”等板块既是对企业涵盖商业运营、生产、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展示,也是对企业扎根中国31年所取得成果的回顾。
长期植根中国,持续加码投资,为的是更好服务中国患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诺和诺德已累计将22款创新药物和11款创新注射装置引入中国,覆盖糖尿病、肥胖症、罕见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帮助超4100万名中国患者。同时,诺和诺德还联合行业内外合作伙伴,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疾病自我管理。
作为企业“中国同创”项目的首个落地成果,新药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在2024年实现了国内外同步临床、同步获批,并在半年内实现了上市、医保准入,让中国患者更早用上了全球创新药。
“我们开展‘中国同创’项目,目的就是推动创新药在中国实现全球同步获批,让中国患者同步获益。”周霞萍说,未来企业将继续通过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创新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夯实敏捷、韧性、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贡献外企力量。
霍尼韦尔——
开发适合中国客户的技术和产品
截至2024年底,霍尼韦尔“低碳智联精益数字化”项目在国内校企合作院校已超过235所
丁茜茜
今年是霍尼韦尔第三次参加链博会,本届链博会上,霍尼韦尔聚焦高端制造、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航空,展示系列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展区内每一件展品都透着企业对“创新”的执着。
新型地面预警软件,如同驾驶舱中一对时刻保持警惕的“第三双眼睛”,帮助飞行员及时识别跑道危险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致命事故。
半导体用气体探测器,能够检测超过40种主要有毒气体、环境气体和可燃气体,检测精度高达百万分之一,最长探测距离可达30米……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链博会上,霍尼韦尔两款首发新品由中国团队研发制造;超过95%实物展品由中国团队针对本土市场需求研发制造。
“需求在中国,研发在中国。所有新产品都由中国团队根据中国客户、中国市场需求定义并开发。在研发阶段我们就同步寻找本土供应商,优先利用本土资源,确保供应链稳定。”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介绍,“通过链博会这个平台,我希望能向中国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传递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中国不仅是霍尼韦尔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引擎。”
霍尼韦尔已在中国建立了覆盖研发、制造与服务的本地化完整价值链。作为一家自上市至今已有百余年的企业,创新对于霍尼韦尔穿越周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霍尼韦尔拥有10个研发工程中心,专注于结合全球经验和技术积累,同时响应本土市场的创新需求,开发适合中国客户的技术和产品。
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霍尼韦尔已实施20年的战略,更重视在中国建立本地的研发和运营团队,以本土团队的决策为主导。其中,校企合作方面,截至2024年底,霍尼韦尔“低碳智联精益数字化”项目在国内校企合作院校已超过235所,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现场工程师培养、举办竞赛等形式,持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本土团队建立、人才培养、产业链合作,霍尼韦尔在中国的创新成果,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霍尼韦尔开发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热失控传感器等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中国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还出口至海外市场。
“‘链’通常被简化成客户与供应商的单线关系。其实,它是一张更大的网,包括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也涵盖运输、检测、金融等所有服务性机构,还离不开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高校等。”在余锋看来,中国供应链规模大、多元全面、充满活力,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依赖创新的企业而言,这样卓越的供应链极具吸引力。”
余锋表示,我们期待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合作,通过不断开发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共同构建更加低碳、灵活、强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施耐德电气——
共建韧性、高效、绿色的新型供应链
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已建成21家“零碳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人民日报记者  罗珊珊
今年是施耐德电气第一次参加链博会,围绕“自身运营”“绿色供应链协同”“伙伴赋能”3个主题,施耐德电气系统性展示了从自身绿色转型实践到赋能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成果,展台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摩。
“面对全球产业竞争、可持续发展要求和AI等前沿技术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和机遇,施耐德电气认为各界应当紧密携手,加强合作,通过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双转型’,共建韧性、高效、绿色三者并重的新型供应链。”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表示,希望借助链博会这一交流平台,携手更多链上伙伴共同转型,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
对施耐德电气来说,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产业基础与开放的营商环境,已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关键。
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韧性和效率。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正促使全球供应链从成本竞争转向人工智能驱动的韧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博弈。”张开鹏说。
在北京,施耐德电气成立AI创新实验室,正聚焦“工业AI模型的边缘侧控制”和“具身智能在工厂的实际落地应用”等前沿研发方向。在上海,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将AI、5G、AR等先进技术融入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82%、订单生产交付时间缩短了67%。
在实践中,施耐德电气发现,创新与协作意识已经深植在中国产业发展的理念中。中国企业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强调创新驱动、敢为人先,表现出了极强的合作意识和开放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强大的生态基础。
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已建成21家“零碳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无锡工厂以人工智能驱动绿色生态设计,追踪价值链碳排放,减少了90%的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减少了65%的范围3碳排放。
通过自身践行和生态协同,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的整体能耗相比2019年降低了15.9%,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近10%,同步实现了高效与可持续。“我们期待通过链博会平台分享更多绿色转型经验,与更多链上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绿色未来。”张开鹏说。
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和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枢纽。”张开鹏表示,施耐德电气将进一步扎根中国,加强本土化战略布局,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打造安全韧性、高效绿色的未来产业,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30日1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