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年5月,法国塞纳河畔,巴尔扎克影院银幕亮起,第16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开幕。本届电影节荣誉主席菲利普·穆伊尔在致辞中说,电影节是“让法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绝好机会。同一周,在德国,柏林中国电影节开幕式迎来500余名观众,“文旅影像”短片让波茨坦广场化作“云游中国”的入口。几乎同时,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乌拉尼亚国家电影院和德布勒森的阿波罗电影院也闪耀起中国影像,欧洲版图上多了一条由光影串起的“连线”。
6月,意大利罗马林琴国家科学院,2025意大利中国电影周启动,9部中国新片接力放映,向中意建交55周年献礼;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国电影周为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写下注脚,中欧官方和民间友好人士百余人齐聚中国文化中心,共同观看开幕影片。
几座欧洲古城用同一门艺术对话,让“观看”电影变成文明相遇的新日常。节展交流、发行链路、电影合拍……中欧电影交流从“窗”到“桥”,再向“共生系统”升级。
①节展交流:从“播种”到“生根”
近年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展如繁星缀空,以银幕为舟,载东方故事驶向欧罗巴。在德国慕尼黑,汉服体验与观影愉悦交响;在马耳他,中国贺岁片飘着饺子香;在克罗地亚,大学礼堂变身中华文明课堂;在芬兰赫尔辛基,水墨动画与萨米图腾共舞。从法国戛纳海滩上《祝福》的余韵,到《盗马贼》闪耀的藏地风情,影展将东方叙事织入欧陆日常经纬。每一帧光影都是种子,在多瑙河畔、波罗的海岸,生长为文明相望的藤蔓:蔡尚君以《人山人海》摘取威尼斯银狮,刁亦男《白日焰火》在柏林擒熊,《撞死了一只羊》的剧本在威尼斯被影迷争相传阅,张律的《白塔之光》在南特三大洲升起金色热气球,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在洛迦诺破土,《狂野时代》在戛纳荣获特别大奖。
与此同时,欧洲影片在中国电影节的表现越来越亮眼。希腊家庭史诗《小英格兰》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金爵奖最佳影片、导演、女演员三冠。2015年,罗马尼亚电影《喝彩!》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勇夺最佳摄影奖。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把最佳导演奖颁发给丹麦女导演克里斯蒂娜·罗森达尔。2017年,意大利讽刺喜剧《小镇风云》在平遥古城腾跃,摘得藏龙单元观众心头明月。2018年,匈牙利电影《日暮》获得天坛奖最佳导演奖。2021年,波兰公路片《我从不哭泣》获得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23年,荷兰电影《小孩儿》被评选为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已有80余部欧盟成员国作品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中国电影节上斩获重量级奖项——一次次灯光熄灭、字幕亮起,欧洲故事在东方银幕上找到新的回响,也让中国观众在奖杯背后看见远方国度人们的日常。
在这些双向奔赴的光影通道里,巴黎观众因《神女》惊叹阮玲玉会说话的眼神,法兰克福观众因《熊猫月亮》产生去四川旅行的念头,而意大利导演在中国收获的掌声,则促使他写下另一部合拍片的剧本。文明交流就这样,从一次次在银幕前看电影开始播种,在银幕后生根。
②发行链路:从艺术院线到主流商业
如果说影展像一串串灯笼照亮港口,那么发行就像真正的远洋船队。曾经只在巴黎左岸艺术影院小规模放映的中国电影,如今已驶入欧盟国家的商业蓝海。
今年5月13日至24日举办的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60余家中国电影机构的作品,通过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亮相:《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蛟龙行动》《只此青绿》《里斯本丸沉没》等,以整装船队之势出征。
法国大银幕迎来中国动画的绚丽风帆——动画长片《深海》上映3周,观影人次刷新法国近3年华语电影最高纪录,放映规模位列法国华语影史第七。
同样乘风破浪的还有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它已登陆爱尔兰、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200余家影院,足迹遍及欧洲37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影也在东欧市场实现历史性跨越:2023年2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中国电影日”上,《天工苏作》《世间有她》等6部影片首次以全商业模式登陆当地院线,这是中罗两国电影交流合作“零”的突破。
中国神话史诗巨制《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后,乘势登陆法国及比利时、卢森堡等法语区影院,法语版大规模发行于欧盟400余家影院上映;次年春节,该片续作《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更实现中法同步上映,全法近百家影院提前点映,共襄一场无时差的视听盛宴。
欧洲佳作也纷纷扬帆东来。法国电影近年来在华保持相当高的热度:吕克·贝松执导的新片《狗神》举办了中国首映并登陆院线,《坠落的审判》作为戛纳金棕榈获奖影片亦于中国上映,《这个杀手不太冷》时隔30年重映,引发影迷致敬浪潮。意大利影片同样不遑多让:意大利本土票房冠军《还有明天》于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档期在中国上映,将二战后发生在罗马的动人故事讲述给中国观众。西班牙悬疑片则凭借口碑实现票房佳绩——《海市蜃楼》《看不见的客人》等在华赢得大批影迷,后者更是收获1.7亿元票房,创下西班牙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
从节展上的惊鸿一瞥到商业院线的全面开花,从少数影迷的“尝鲜”到引发亿万观众共鸣,中欧电影正结成“船队”乘风远航,在互相砥砺中拓展市场版图,在交流互鉴中拓宽文化之路,生动体现了文化互通的壮阔航程。
③合拍机制:从“签字”到“落地”
今年4月,中国和西班牙签署《国家电影局—西班牙电影与视听艺术局电影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在合作摄制、参加节展、人员往来等领域搭建常设沟通渠道。至此,中国已与比利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沙尼亚、马耳他、丹麦、希腊、卢森堡10个欧盟成员国建立官方协定,合拍片进入“协议网+产业链”双驱动的新阶段。
中欧合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中国与法国在2010年签订协议,合拍片获中法两国“本土片”资格,享受法国提供的最高为制片成本30%的资金支持。2015年,《狼图腾》法国上映首日,观影人次近48.4万。
中国与意大利于2014年签订协议,合拍片获中意两国“本土片”资格,享受意大利基金补贴及总制片成本的15%免税额度。2017年,《咖啡风暴》成为首部中意正式合拍片,获意大利、比利时、中国三国联合基金支持。
2024年,中国和西班牙合拍的动画片《守龙者》在中国和西班牙同步公映。中国与西班牙于2025年签订协议,合拍片获中西两国“本土片”资格,享受本土配额与发行补贴。
2024年上映的中法合拍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像一盏回望过去的历史探照灯——耗时3年在广州、巴黎两地取景,串起中法17—18世纪的科技与商贸互鉴。
今年1月,意大利驻沪总领馆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等机构签署备忘录,启动“中意新锐导演项目”,由滕俊杰与马可·穆勒分任中意艺术总监,目标是3年内促成双方导演共同完成一部合拍片,将对话从放映厅延伸到片场。
十几年来,中欧合拍从“一纸协定”升级为“全链条流水线”,在中国与欧盟多国签署合拍协议的基础上,市场自发孕育出相应的落地机制。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作为中欧电影合作的“文化转码器”,力图以专业化机制弥合创作差异。该组织每年在中国与欧洲轮替,从逾百份申请中筛选优秀的欧洲项目与中国项目,集中设立工作坊,由国际导师进行剧本诊疗、融资模型拆解与制片配对,随后跟踪辅导一年,直至落地。2022年,该机构历时4年孵化的影片《遇见你之后》由中国、意大利、德国合拍制作完成,融资调动了意大利税收优惠、国家及区域基金、版权预售与中国股权投资多重渠道的资源;制作阶段,罗马外景配合中国妆发、美术及后期团队,实现威尼斯金狮奖班底与华语电影工业流程的深度融合。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政策规划与市场趋势正共同编织文明互鉴的光影实景。
④光影长河里的文明共生
当巴黎影厅的灯光渐暗,塞纳河畔仍能听见柏林波茨坦广场、布达佩斯多瑙河岸、罗马台伯河畔的回声。一束束来自东方的光,经由银幕折射,正于欧陆各城市交织成新的“电影星座”。节展让陌生的语言在字幕里结伴,发行让远渡重洋的故事跻身欧盟院线,合拍协议则把共同的情感精确转换为可落地的机制。
更可贵的是——人:中国青年导演在布鲁塞尔领奖后飞回杭州完成后期,欧洲剪辑师在北京深夜调光;课堂上中外学生用人工智能生成类似敦煌壁画的色彩和图案,创投平台的制片人核算着罗马减税、阿姆斯特丹退税。政策、市场与技术汇合,像三股洋流助推电影这艘巨轮驶向更宽阔的文明之海。
50年前的“单向放映”旧拷贝已成过往,新一代创作者正以全新语言、对等交流重写中欧电影交流史。电影将不再仅是窗口,而是一座双向通行的桥梁——在桥上,观众与创作者并肩而立,望见的是同一片星空、同一条河流,也是同一个以电影为媒、以互鉴为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部副主任 汪忆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4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