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为什么马尼拉一下雨就被淹?!

时间:2025-7-23 14:19 3 57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商报:当西南季风或热带气旋来袭时,大岷区部分道路瞬间化为湍急河流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都市规划与自然水道的冲突。

wechat_2025-07-23_141805_609.png

菲律宾国立大学“诺亚计划”执行主任马哈尔·拉格迈提出专业分析:“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的淹水街道,本质上是被人类用柏油路面覆盖的自然水道。”  

这项分析获得2017年菲律宾国立大学研究的实证支持。研究团队发现,混凝土面积扩张、建筑密度提升、水道堵塞、排水系统堆积垃圾,以及在自然行洪平原上的过度开发,共同构成大岷区水患的结构性因素。  

地理条件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四条主要河流(马里谨那河、巴石河、仙范河与图拉汉河)的交汇处,大岷区本质上就是一片广阔的洪泛平原。

研究团队检视大岷区发展署标记的23处易淹水路段后,发现这些道路与周边溪流高度齐平,而非采高架设计避开洪水威胁。  

具体案例显示设计缺陷:马尼拉市黎刹大街旁的R. Papa街竟比周边溪流三处河段顶部还要低;计顺市菲律宾合作社管理局区域仅比溪流高出3.8公尺;而巴石市C-5新伊洛戈路段与河床高差仅3.92公尺。  

更关键的是排水系统失能。研究人员在八个调查点发现,本该存在排水网络的位置已被混凝土完全覆盖。即便如菲律宾国立大学迪里曼校区内的C.P.加西亚大道,虽然设置直径1公尺的涵管,但1.25公尺的路面与河岸高差仍无法抵御暴雨。  

对照组数据更具说服力:同校区内唐·A·罗西斯大道以4公尺高差架设于溪流上方,在相同暴雨条件下始终保持畅通。

研究结论强调:“道路与交会溪流的高程关系,直接决定淹水与否。”  

专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采用液压结构设计的道路(如罗塞斯大道范例),配合钢网排水系统与地下蓄水空间,将雨水有效导流至河道。研究特别指出:“跨越溪流的道路,应比照跨河大桥标准设计。”  

随着热带性低气压“丹地”成为今年第四个侵菲气旋,加上气候变迁加剧极端降雨,这份研究对政府明年编列的2,481亿披索治水预算提出严峻考题——毕竟数十年来数千亿治水经费,始终未能阻止都会区在雨季沦为水乡泽国。

3回复

战争与礼花 发表于 2025-7-23 17:59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越南 联通/
被淹的是哪个区?
西日诺布 发表于 2025-7-23 20:57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马尼拉在老马时期,全部下水排管道都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很烂。
飞机Visa9D 发表于 2025-7-23 21:19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Globe电信
规划是一部分,动工改规划又要花好几年了,另外垃圾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3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