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我家门前的苏州河真美”(我家门前有条河)

时间:2025-7-22 16:01 0 5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苏州河武宁路桥段。

郑思萍摄(人民视觉)

我今年52岁,从小在苏州河边长大,曾经因为苏州河“又黑又臭”掩鼻而过,也目睹了持续治理后河水由黑变清。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自19世纪60年代起,这里逐渐集聚起以纺织、面粉等为主的民族工业。作为上海工业和生活排污的主要通道,在20世纪70年代,苏州河的河水黑臭,鱼类绝迹。特别是夏天,经常会泛出阵阵恶臭,人们路过都会加快脚步。
1998年起,上海正式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历经多年不懈努力,苏州河水不再黑臭。与此同时,两岸的老旧工厂逐步腾迁,转型为住宅社区和创业园区。特别是在上海推进“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后,苏州河岸线景观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架空线入了地,建筑立面变美了,桥梁灯光更亮了。普陀区还在沿岸打造“苏河水岸驿站”,拓展配套服务功能。
我所在的知音苑小区,推开边门,就是苏州河普陀段“十八湾”之一的谈家湾。
苏州河沿岸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居民们分外珍惜。2004年,知音苑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护河志愿队,每周开展一次护河行动,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到活动日,队员们身着蓝色志愿者标识服,带着垃圾袋等工具,围绕小区门前一公里河段及周边区域,边巡河边交流,苏州河岸成了连接邻里的社交场。
最初,队员们主要捡拾散落在河面和绿化带上的垃圾,及时报修岸边损坏的设施。随着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开放,这里成了市民游客健身、游玩和休憩的亲水平台,护河重心也向维护滨河绿地的文明秩序转变。
2023年,我成为知音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这几年,我对滨河公共空间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何平衡不同爱好群体的需求,是社区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的问题。一些居民喜欢在岸边吹拉弹唱,但有些居民就觉得这是噪声。我们开动脑筋,把“小乐队”引到小区尽头的武宁路桥桥下空间,满足这部分居民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把安静还给周边社区。
劝导文明钓鱼也曾是河岸管理的一大难点。曾经的几处垂钓点因地势等问题,钓友们并不认可。一些钓友躲在河边绿化带中垂钓,既不安全,又影响环境。护河队上前劝阻,收效不大。后来,在有关部门指导下,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举行“苏河议事厅”大讨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等各方代表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意见后,当地在一些水流较缓的弯道处设置了垂钓点,并将防汛墙改造成可折叠式栅栏,既适应河岸美化和安全需要,也让钓友们自觉接受管理。
在护河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配合度越来越高。走在岸边,经常有居民主动走过来打招呼,对设施和管理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也认真听取,不断改进。
苏州河滨水岸线42公里,普陀区占了21公里,有“半马苏河”之称。这几年,苏州河上游船渐多,还举办了端午龙舟赛。社区居民们都觉得“我家门前的苏州河真美”,这不仅来自家园情怀,更是对社区治理的认可。
(人民日报记者田泓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我家门前的苏州河真美。”吴昉和社区居民们的自豪不仅来自苏州河岸的巨变,更因为自身也是苏州河变美的重要参与者。采访吴昉时,遇上一位在苏州河边散步的居民向他提出遮阳棚设置建议。吴昉耐心倾听,也对其中的难点作出解释。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在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滨水区时,注重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而这份获得感,又激发了群众对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的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生动呈现在吴昉和居民的每一次对话中。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2日0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