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三届链博会现场,参展商在中国铝业展台参观一款铝制轮毂。该轮毂在国产C919大飞机上大规模应用。
新华社记者 陈 朔摄
在第三届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观众参观F4方程式赛车。
翁奇羽摄(人民视觉)
第三届链博会上,机器狗为大家带来表演。
唐 克摄(人民视觉)
参观者在第三届链博会上观看优必选展台的桌面级人形机器人。
陈晓根摄(人民视觉)
一枚钛合金螺柱,承托着飞机的飞行安全;一颗种子,影响着成熟玉米的收成和口感;一片轻薄的钢材,关系着手中电子产品的性能。
消费者们乘坐汽车飞机、采购食品服装、使用手机平板,却鲜少有机会注意到产品更上游的事情。一场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展会,注定要将目光引至那些产品和现代生活背后的故事。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行。进入第三年,更多国内外企业携手供应商前来参展,交错在千行百业后的产业链、生态链被带到台前。
在展馆内,本报记者采访了三家企业:施耐德电气、松下和霍尼韦尔,作为展商,他们分别位于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和先进制造链展区,参展经历分别为首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作为跨国公司,它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均已长达数十年。
经由跟他们的对话,也得以洞见中国工业体系的飞速发展,而基于中国乃至全球大市场之上的供应链,更是遍布机遇。
施耐德电气:
让“共赢链”向更远处延伸
终端配电系列产品、充电桩专用直流接触器、数字化平台、减碳方案……在施耐德电气展台,普通观众未必熟悉每一项陈列和展品,但一定会留下“绿色”的鲜明印象。
首次亮相链博会,施耐德电气展示了从自身绿色转型实践到赋能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成果。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施耐德电气既是供应商也是采购商,联系着上下游企业,在供应链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最关心供应链的什么问题?
“韧性、AI和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古月给出了这3个关键词。
韧性排在第一位。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能不能如期、高质量交付产品,成为企业的共同关切。“供应链作为产业运行的‘主动脉’,也是企业运营的‘生命线’。”古月说,施耐德电气在全球长期坚持“多中心”战略,中国则是全球四大中心的重要一个。
目前,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30家中国工厂和物流中心与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共同构成了强大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体系,不断强化产业“共赢链”优势。
如今,这条“共赢链”还在向更远处延伸。
产品走向全球市场——深耕中国市场38年,施耐德电气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大步迈向“中国创造”。据介绍,伴随这一转变,施耐德电气已从最初追随全球总部技术步伐,演变为立足中国用户需求研发新产品,并将这些在华打造的方案输出到全球。事实证明,能契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能从容应对全球市场的多元应用。
合作登上世界舞台——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施耐德电气20多年的合作伙伴,借助培训、重点项目扶持和技术支持等,津荣天宇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全方位升级。2016年初,津荣天宇在施耐德电气的支持下开始国际化发展,成为其全球核心供应商。近年来,津荣天宇先后在印度、泰国、墨西哥建厂,既加速其全球化布局,也进一步提升了施耐德电气的供应链韧性。
“当下,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枢纽。”古月说,施耐德电气将进一步扎根中国,加强本土化战略布局,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打造敏捷韧性、高效绿色的未来产业。
松下:
“在中国为全球”加速推进
“一站直达,链博会站。”现场,观众仿佛置身地铁站台,随着车门自动开启,可以“丝滑”步入地铁车厢。这趟特别的体验,来自松下在链博会现场展示的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方案。
站台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凭借其特有的专利技术,可以防止乘客误入轨道,减少列车进站带来的噪音与灰尘,确保站台温度稳定在舒适区间,还能提供量身定制的安全屏障解决方案。
看起来“眼熟”,还有一个原因。这套方案已经在中国大陆18座城市53个项目中落地。此外,该业务也已延伸至港澳台地区及海外14座城市,累计承接28个项目,订单金额超30亿元。而这些成绩,统统是以中国供应链为基础。
“这项业务的全球运营中心在中国,所有研发、制造都在中国进行。”在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看来,这项业务是中国供应链优势的生动体现。
“6年前我来到中国之后经常说‘在中国,为中国’,而现在‘在中国’,至少为‘全亚洲’,乃至‘为全球’。”本间哲朗说。
“在中国”何以“为全球”?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是稳定、可靠、灵活——本间哲朗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观察。
进入中国市场47年,现在松下集团在中国的供应商超过6000家。除此之外,松下集团专门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中国采购零部件送到全球各地的兄弟工厂。“现在公司已经有约300名员工,我们还希望把它的位置再提高,和更多中国新型元器件公司、半导体公司、电子零部件公司合作,为松下在全球的生产制造提供支持。”本间哲朗说。这也是松下中国基于中国强大供应链的最新策略。
“为全球”,还在于创新的优势。
“现在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市场大国,更是创新大国和工程师大国。”本间哲朗说。
创新需要气候与土壤。从消费端看,中国市场拥抱创新和变化。“现在有些市场偏于保守化,不太接受新的提案。无论我们厂商做什么样的建议,好像市场都没有‘热’起来的感觉。”本间哲朗说,而中国消费者离移动端的距离很近,松下现在最先进的家电会先在中国上市。
从供给端看,中国巨大的工程师队伍让创新实践得以落地。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的数量全球领先;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位居前列。这有力支撑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我们会继续加速扩大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对松下集团来说,中国的供应链是不可缺少的推动成长的力量。”本间哲朗说。
霍尼韦尔:
推动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同步跃升
首发智能船舶解决方案、首发基于智慧建筑运营管理平台开发的高效运维模块……第三次亮相链博会,霍尼韦尔带来不少全新内容。这些实物展品中,超过95%由霍尼韦尔中国团队针对本土市场需求研发制造。
作为一家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企业,霍尼韦尔生产制造和运营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北地区均设有生产或研发基地,供应链上的伙伴更是数量众多。一路走来,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坚持需求在中国,研发在中国。”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介绍,“在研发阶段我们就同步寻找本土供应商,优先利用本土资源,确保供应链稳定。”
近年来,霍尼韦尔举办了多届中国供应商大会,把公司全球采购负责人和中国供应商请到现场。“大会的目标很明确,让这些全球采购负责人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
这一行动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在余锋看来,中国供应链有三大鲜明特征:体系全,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规模大、多元全面;韧性强,即使面临外部冲击,中国供应商总能迅速恢复、快速响应;服务优,中国供应商在质量、成本、交期以及新品开发上,都以极高的效率配合。“对于依赖创新的企业而言,这样卓越的供应链不可或缺。”他说。
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发展,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崛起,对跨国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竞争不是件坏事,它促使我们跑得更快、做得更多。”余锋说,中国市场体量大、机会多,但同时中国客户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尼韦尔坚持加速创新、降本增效,以及与更多本土合作伙伴开展深度协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
对霍尼韦尔来说,供应商不仅仅是卖家,更是合作伙伴。一期期供应商专项培训班,致力于帮助他们降本、提质、缩短交期、压缩库存。“让大家实现共赢,实现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同步跃升。”
“中国不仅是霍尼韦尔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期待通过链博会这样的高水平开放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产业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余锋说,参展3年,下一次,考虑带着供应商们一同亮相。(本报记者 李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2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