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逐新向高,创新场活力充沛(年中经济观察)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0039
主题
70491
回复
9040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55
壹视界·微观察文章解读|总书记的大国“城”思
0/53
“世界市长对话·青岛”聚焦文旅产业合作
0/39
专访丨希望澳大利亚人多到中国走走看看——访澳中友协全国主席简·埃弗里特
0/39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通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中阿携手发展之路”
0/35
“友谊”工程推动中毛合作不断深化
0/56
“乘数效应”打造10万亿市场 海洋经济成中国经济增长“蓝色引擎”
0/56
链博会外国参展商:跟中国做生意太好了!
0/57
“链博”创未来|多国人士:在链博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双赢
0/62
破解堵点卡点,做强国内大循环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逐新向高,创新场活力充沛(年中经济观察)
时间:2025-7-20 15:15
0
47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向新力”强劲——
现象级创新层出不穷。从国产大模型强势崛起到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创造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航天逐梦足音铿锵。天问二号向小行星进发,我国深空探测迈出新一步。神舟再飞天,中国航天向更高更远处攀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1至5月,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创新场活力充沛,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新跨越——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产业链创新链韧性增强
依次经过加热、轧制、精整、检验等工序,钢坯变为一块块钢板。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宽厚板生产车间内,忙碌而有序。
今年一季度,湘钢经营绩效实现大幅增长。“我们专注高端钢材、特种钢材,走品种差异化发展之路,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赢得市场青睐。”湘钢技术中心(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登表示。
湘钢的成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
向“新”跨越,传统产业焕新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底色更足。
陕西榆林,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孙家岔龙华煤矿,井下,10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机器轰鸣,装有98颗智能传感器的采煤机自主规划着最优截割路线。“人工智能、5G通信、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更‘聪明’的采煤机让作业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专家史春祥说。
江苏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车间内,操作员轻点屏幕提问,人工智能助手立刻推送技术文件。今年初,苏州华旃刚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就收获惊喜:员工工作效率极大提升,培训周期缩短近一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志说:“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需要从低效竞争中走出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破除‘内卷式’竞争的突破口。”
研究下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探索高比能锂电池发展方向,优化算法提升辅助驾驶水平……
向“新”跨越,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创新链韧性增强。
湖北武汉,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半导体工艺实验室。约20分钟,一片碳化硅晶圆切割完毕,蜿蜒度在5微米以内。
发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晶圆加工装备。从零起步,历经3年多攻关,华工科技实现了激光晶圆隐切设备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
“我们掌握了晶圆切割设备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华工激光半导体产品运营中心总经理黄伟说。
创新,始终是产业抵御风险、增强“抗压”能力的最大底气。
往高处攀登、向难处攻坚,从信息产业到高端装备再到医疗器械,今年以来,瞄准“卡脖子”问题,自立自强步伐坚定。
向“新”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科技服务更高效。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正为投产做冲刺。依托“光合固碳产能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杨建明团队成立喜海生物。“科技红娘”为产业化把脉问诊、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提供公共研发平台,从实验室技术到完成100升、1吨发酵放大中试,再到加速推进工业量产,喜海生物仅用一年左右。
激励政策更给力。安徽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王绍良带领团队抓紧攻关。王绍良也是安徽大学的一名老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也给了团队更大动力。企业成立两年多,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自主可控上实现多项突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研发投入中,超过77%来自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新优势——
创新主动“锻长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被动“补短板”到主动“锻长板”,我们正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逐步壮大。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恩平15—1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今年5月,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这里投用。“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公司总经理万年辉介绍。
展会展览,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第三届链博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带来的基于液氢装备与技术的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备受关注。“我们的氢液化技术,为解决氢能储运的安全性、经济性等痛点提供了新方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忠军说。
从“新”出发,未来产业优势加速构筑。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新材料是产业跃升的关键支撑。
今年4月,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高镁轻强铝。
新材料开辟新天地。“应用高镁轻强铝,有望提升我国在多个领域的竞争力。”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说。
北京提出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江苏南京发力生物医药,发展基因与细胞、合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制药”等前沿产业……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未来产业拔节生长。
塑造新优势,民营企业日益活跃。
研发的“灵巧手”耐用性好、性价比高,不仅能够演奏钢琴和古筝,还能实现工业场景的自动装配。做出这一产品的灵心巧手公司,是一家仅成立两年左右的创新型民营企业。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是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的领域。这些领域正是民营企业创新的重要舞台。
鼓励牵头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畅通融资渠道……一系列务实举措,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塑造新优势,外资机构注入活力。
西门子医疗深圳新基地破土动工,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功能;湖南钢铁集团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签订协议,推动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三期项目落地,并在湖南建设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今年以来的外资动向印证: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从“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向“创新驱动型”延伸。
外资加码研发,折射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新动能——
创新势能、应用场景、人才活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创新中国后劲十足。
后劲源自不断积累的创新势能。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台电解海水制氢装备样机格外醒目。该校教授孙晓明团队与产业界合作,研制出全球首个500千瓦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前不久,团队在《自然》发表成果,首次实现在碱性海水电解领域中的1万小时稳定运行。基础研究夯实根基,电解海水制氢产业化,我国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
创新投入提升。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2.7%,已超欧盟平均水平,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1至5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500万件,增长12.8%。
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具有高温超导电性、首次提出脑机协同演进的概念……今年以来,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原创成果接连涌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创新版图拓展。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合肥科学岛、东莞松山湖……一个个创新高地加速隆起。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在成为创新“策源地”、新技术加速落地的“催化器”。
后劲源自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手术室,曾经耗时3小时才能完成的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如今仅需1小时。这背后,是国产SR手术机器人的加持。华科精准SR系列机器人定位精度已超越进口ROSA手术机器人,占到国内市场七成以上。而在7年前,这一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
如何撬开市场?“政府牵头,推出应用示范项目,帮助我们产品走进顶级医院。”华科精准研发负责人刘文博说,随着应用深入,产品不断“进化”。
把市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从盾构机到新能源汽车,从5G通信到生物制造,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为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后劲源自人才创新活力的释放。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胡强团队与产业界合作,在广东省示范运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微藻“光碳智造”产线。鼓励教师开展横向合作、支持创新团队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让胡强团队在产学研合作上迈出关键一步。
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我国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这个暑假,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顺利毕业,走向广阔创新舞台。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达到724万人年,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每年超500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全球领先。破立并举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向“新”而行,提“质”而上,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高质量发展将获得强劲支撑力。(本报记者 喻思南)
(本报记者徐靖、白光迪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0日 第 01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