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杨家匠”与百年风雨桥(我与非遗)

时间:2025-7-19 19:09 0 4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杨似玉(右一)在程阳风雨桥上向外国游客介绍风雨桥的特点。

龚普康摄




杨似玉在介绍侗族传统木工工具。

本报记者  石 畅摄




杨似玉在制作侗族特色建筑的模型。

本报记者  石 畅摄




在一处侗族营造完成后的上梁仪式中,杨似玉在凉亭的横梁挂起吉祥花。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杨似玉爬上风雨桥内部的横梁检查桥梁的结构。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杨似玉在侗族木构博物馆里向儿子、孙女讲述建造风雨桥的故事。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杨似玉父亲杨善仁在家里做木工活。

受访者供图




左图: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程阳风雨桥连接河道两岸。

龚普康摄

右图:2024年6月18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族同胞欢聚一堂,欢庆程阳风雨桥落成100周年。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扫码观看视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矗立有一座座侗族风情风雨桥。说起风雨桥,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程阳永济桥,又名程阳风雨桥。该桥坐落于三江县程阳八寨林溪河上,建成至今已经101年。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河道两岸,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五代人共同的记忆和骄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说。
百年间,从建桥到护桥,杨似玉一家与这座桥结下不解之缘。杨似玉也因手艺精湛,被当地人称为“杨家匠”。
程阳风雨桥从建桥到落成花了12年,杨似玉的爷爷杨唐富是桥的修建者之一。后来,程阳风雨桥先后两次遭受洪水袭击,1937年那场洪水过后,他父亲杨善仁和其他家族成员加入到修缮桥体的工作中。1983年,一场特大洪水将程阳风雨桥冲毁大半。杨似玉与父亲在一无设计图纸、二无先进工具的情况下,仅凭一把曲尺、一个墨斗等简陋工具,将成百上千的梁、枋、柱等构件尺寸精确心算,并安装成功。“爸爸带着我和其他师傅,连续工作20个月,用了9900多根木头终于让这座桥重新恢复原貌。”杨似玉说。
侗家人有句话:人人都有一座生命的桥,修建一座风雨桥,就是将更多的生命接到人间;维护一座风雨桥,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命。50多年来,杨似玉与木材相伴,在全国各地建造、修复了逾百座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涵盖了鼓楼、风雨桥、戏台等。如今,杨似玉的儿子、80后杨彬旅,传承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衣钵,跟随父亲去了不少地方建设、修复。杨彬旅还系统学习了建筑设计知识,并尝试把CAD制图、3D效果图制作等,引入古老的木构营造技艺。杨似玉的孙女也开始学习起这门传统技艺。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遗产,杨似玉将自家改成了侗族民俗工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展示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品。近年来,该工艺馆逐渐成为程阳八寨里的热门打卡点,每年吸引近10万人进馆参观体验,成为游客了解侗寨的一扇窗口。
延伸阅读▶▶▶
这座桥采用全榫卯结构
程阳风雨桥全长70余米,无一颗钉子,采用全榫卯结构,3288个木构件精密咬合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凹凸结合,让木材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这种结构不仅美观,还具备较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榫卯之间,讲究的是伏贴和对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解释,“不同木料、不同结构,用错了地方,就不稳了。”桥身五座亭阁的飞檐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调节风压的天然气阀,使得整座桥梁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保持优雅的平衡姿态。(本报记者  石 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9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