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回信背后的故事)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68831
主题
69283
回复
8911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405
中国外交部宣布:制裁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
0/63
外国驻港领事:香港仍具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
0/57
一瀑流淌两国情 民心相通共潮生(边城见闻)
0/84
写下对昆仑山脉的承诺(书里书外)
0/64
全球媒体聚焦丨美媒:关税政策影响烟花进口 美国独立日庆典或受影响
0/70
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0/81
湾区三分钟丨千年荔路今再启 一颗荔枝有多少种可能?
0/50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让徽州文物“活”起来
0/50
花样新“夜”态活跃“夏日经济” 特色文旅点燃消费市场新活力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回信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7-1 13:42
0
7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村民在收麦秆。黄海芬摄
村民在展示从自家庭院中采收的樱桃。黄海芬摄
桃花源景区一景。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摄
游客在带着孩子游玩。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摄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指出:“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到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嘎拉村因山野桃花而闻名。近年来,嘎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近日,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情况,表达感恩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4名在嘎拉村奋斗过的干部群众,听他们讲述“桃花村”里的故事。
——编 者
村民达瓦坚参:
“政策好,致富的劲头更足”
“4年前,总书记来到了我的家,这激励着我不断奋进。”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说,“感谢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让我们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好,致富的劲头更足,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提高收入!”
达瓦坚参是一名司机,运输收入占了他收入的大头。2003年,他花了6万元买了第一辆翻斗车。一开始,他在市区的一家砂场运送砂石,短途一趟挣10元,远的才20元。就这样聚沙成塔,靠着这一点一滴的收入,达瓦坚参还清了车贷。随着林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多,达瓦坚参的运输生意也越来越好,翻斗车从小换到大,后来又购入铲车等车辆。每年运输的收入,从早期的一两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十几万元。
因拉货常走市区,达瓦坚参对城市发展的感触很深。“城市建设面积越来越大,市容市貌越来越好,咱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看着林芝城区焕然一新,想着很多建设项目都有我的参与,很开心。”达瓦坚参笑着说。
这几天,达瓦坚参正忙着在田地里割草。“这几天正好没有别的活儿,好好把家里的农活儿打理一下。”他说,如今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去年起,村里集资修建的采摘种植园陆续挂果——70多亩地里,种了樱桃、梨、桃、苹果等6000多株树苗。
采摘种植园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嘎拉村离城区较近的地理优势。3年前,经村党支部大会研究,嘎拉村决定发展休闲旅游业,随后,村里开始兴建采摘种植园。作为党员,达瓦坚参带头参与了果树种植和果园管理的工作。“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更高,我们的采摘种植园也因此更有市场。”他说。
家底厚了、生活富了,嘎拉村的下一代也有了更多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
达瓦坚参的儿子普布次仁从小热爱体育运动,2023年,他进入西藏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读书。“我们的学习和训练条件很好,运动设施非常完善,我也有很多专业的训练机会。”普布次仁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我要珍惜现在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尽我所能实现这个梦想。”
党支部书记边巴: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
以前,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不曾想到,村里的野桃树能开出“金花”来。
如今,嘎拉村是当地有名的“桃花村”,每到春天,桃树簇簇绽放,如云霞坠地,美不胜收。一个个摊位点缀在道路两侧,有的卖文旅产品,有的做本地小吃,还有各种游览打卡点。
边巴说:“以前,村民在景区做餐饮、搞开发,都是‘单打独斗’,不仅经营不规范,更对环境造成破坏。现在,全部项目都由村集体经营,物资统一采购,还有专人负责卫生环保。”每年1月到3月,边巴就带领村民忙活起来,除草、修剪树枝、清理垃圾……“大家就像打扫自己家里一样,都想着给桃树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边巴说。
今年4月桃花节期间,嘎拉村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万元。“赏花的门票、群众开摊位、村里办民宿……这些有力地支撑了村民增收,大家对这些桃树都宝贝得不得了。”边巴感慨。
30多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有人到嘎拉村郊游,或翻越围栏,或践踏庄稼,让村民气恼不已:“这些树没啥用,还惹麻烦,不如砍了了事!”边巴和几名村干部态度坚决:“这树林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资源,要珍惜。”大家讨论决定:“在桃林间留出一块空地,搞旅游!”
1995年,嘎拉村开辟了一块赏花的空地,按照每名游客5元钱收取观光门票,当年门票收入就有两三千元。第二年,拓宽了空地,加盖了厕所等设施;第三年,搭建了舞台,组织了歌舞表演……形式一次次丰富,收入一年年增加,每年春天组织游客看桃花,成为全村一项共同的工作。
近年来,嘎拉村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了观光天桥、人行步道等设施,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进一步丰富旅行体验。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刻在每个村民的心里。”边巴说。
民宿经营者次央:
“美丽庭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24小时有热水,WiFi密码您记好。”每当客人入住,民宿经营者次央都会主动提醒。在厨房里,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厨房用具,电饭煲、电动打酥油茶机、电水壶以及煤气灶,次央熟练地操作起电动打酥油茶机。“几分钟就能做出新鲜的酥油茶,很受客人欢迎。”她说。
2021年3月,次央将家里的10个房间改造成嘎拉村第一家民宿。“这些年,村里持续投入,新修了天桥、步道,还改造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次央说,以前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路上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当时,家里经常停水停电,生活很不方便。”这样的环境不仅给村民生活造成不便,也让外地游客望而却步。
转变发生在2020年。巴宜区文旅局开展精品民宿打造项目,次央家的民宿成功入选。“经过改造,现在民宿的条件更好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次央说。配置独立卫生间、通网络、24小时供应冷热水……走进次央家的民宿,各项设施一应俱全。“院子里种了许多果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美丽庭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次央笑着说。
和次央一样,许多村民借力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嘎拉村着重打造庭院经济,做好“旅游+”文章,引导村民利用好藏式小院里的角角落落,全村33户,家家种果树,民宿生意让13户村民尝到“甜头”。
好的旅游环境要靠大家的共同守护。桃花节期间,次央和其他村民每周都会义务打扫旅游厕所和停车场。“有时人流大,每天都要打扫两三次。”她说,“好生态引来了游客,要有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才能对得起嘎拉村的知名度。”
近年来,嘎拉村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更加美好的未来就在前头。”次央说。
红色研学展览馆讲解员黄海芬:
“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
“嘎拉村的藏语意为‘白色岩石下的村庄’。以前,嘎拉村坐落于半山坡,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依靠党的好政策,嘎拉村由半山腰搬到了公路边,现在的嘎拉村毗邻318国道,距市区仅有12公里。嘎拉村的变迁,正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嘎拉村“团结颂”红色研学展览馆内,黄海芬一边指着地形沙盘,一边向参观者解说。
黄海芬曾是一名嘎拉村的驻村干部,如今她既是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也是红色研学展览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
2021年4月,广东姑娘黄海芬来到嘎拉村,承担起驻村任务。来到嘎拉村,黄海芬接手的一项工作便是打造村里的展览馆。“建设展览馆,必须要了解村庄的历史。”黄海芬说,为了寻访嘎拉村旧址,她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寻访过程中,黄海芬结识了退休藏族干部白杨。老人双目失明,身体不好,黄海芬主动与她结对子,多次走访慰问,帮她协调对接治疗事宜。
这份真心,也让村里的干部群众把黄海芬视为家人。每当村里的应季瓜果熟了,黄海芬总能第一时间“尝鲜”;每当遇到村里的难事,村干部尼玛多吉习惯找黄海芬请教。“她有文化,有见识,真心实意为村民,听她的没错!”尼玛多吉说。
驻村期间,黄海芬了解到:桃花节的发展离不开一名来自广东的援藏干部——孙世宏。他曾多次带队调研,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当地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嘎拉村铺上了硬化路,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桃花节的旅游产业不断升级。
黄海芬决心以孙世宏为榜样,积极投入村庄建设,推动规范农家乐管理,打造“桃花文创”。驻村干部和村民们集思广益,推出了桃花胸针、桃花书签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如今,这些文创产品成了许多游客进村打卡的“伴手礼”。
“虽然我已离开嘎拉村,但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黄海芬说,“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记者 袁 泉 琼达卓嘎 鲜 敢 徐驭尧)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1日06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科技新闻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