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回信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7-1 13:42 0 7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村民在收麦秆。黄海芬摄




村民在展示从自家庭院中采收的樱桃。黄海芬摄




桃花源景区一景。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摄




游客在带着孩子游玩。人民日报记者 徐驭尧 摄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指出:“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到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嘎拉村因山野桃花而闻名。近年来,嘎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近日,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情况,表达感恩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4名在嘎拉村奋斗过的干部群众,听他们讲述“桃花村”里的故事。
——编  者
村民达瓦坚参:
“政策好,致富的劲头更足”
“4年前,总书记来到了我的家,这激励着我不断奋进。”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说,“感谢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让我们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好,致富的劲头更足,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提高收入!”
达瓦坚参是一名司机,运输收入占了他收入的大头。2003年,他花了6万元买了第一辆翻斗车。一开始,他在市区的一家砂场运送砂石,短途一趟挣10元,远的才20元。就这样聚沙成塔,靠着这一点一滴的收入,达瓦坚参还清了车贷。随着林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多,达瓦坚参的运输生意也越来越好,翻斗车从小换到大,后来又购入铲车等车辆。每年运输的收入,从早期的一两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十几万元。
因拉货常走市区,达瓦坚参对城市发展的感触很深。“城市建设面积越来越大,市容市貌越来越好,咱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看着林芝城区焕然一新,想着很多建设项目都有我的参与,很开心。”达瓦坚参笑着说。
这几天,达瓦坚参正忙着在田地里割草。“这几天正好没有别的活儿,好好把家里的农活儿打理一下。”他说,如今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去年起,村里集资修建的采摘种植园陆续挂果——70多亩地里,种了樱桃、梨、桃、苹果等6000多株树苗。
采摘种植园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嘎拉村离城区较近的地理优势。3年前,经村党支部大会研究,嘎拉村决定发展休闲旅游业,随后,村里开始兴建采摘种植园。作为党员,达瓦坚参带头参与了果树种植和果园管理的工作。“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更高,我们的采摘种植园也因此更有市场。”他说。
家底厚了、生活富了,嘎拉村的下一代也有了更多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
达瓦坚参的儿子普布次仁从小热爱体育运动,2023年,他进入西藏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读书。“我们的学习和训练条件很好,运动设施非常完善,我也有很多专业的训练机会。”普布次仁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我要珍惜现在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尽我所能实现这个梦想。”
党支部书记边巴: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
以前,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不曾想到,村里的野桃树能开出“金花”来。
如今,嘎拉村是当地有名的“桃花村”,每到春天,桃树簇簇绽放,如云霞坠地,美不胜收。一个个摊位点缀在道路两侧,有的卖文旅产品,有的做本地小吃,还有各种游览打卡点。
边巴说:“以前,村民在景区做餐饮、搞开发,都是‘单打独斗’,不仅经营不规范,更对环境造成破坏。现在,全部项目都由村集体经营,物资统一采购,还有专人负责卫生环保。”每年1月到3月,边巴就带领村民忙活起来,除草、修剪树枝、清理垃圾……“大家就像打扫自己家里一样,都想着给桃树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边巴说。
今年4月桃花节期间,嘎拉村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万元。“赏花的门票、群众开摊位、村里办民宿……这些有力地支撑了村民增收,大家对这些桃树都宝贝得不得了。”边巴感慨。
30多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有人到嘎拉村郊游,或翻越围栏,或践踏庄稼,让村民气恼不已:“这些树没啥用,还惹麻烦,不如砍了了事!”边巴和几名村干部态度坚决:“这树林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资源,要珍惜。”大家讨论决定:“在桃林间留出一块空地,搞旅游!”
1995年,嘎拉村开辟了一块赏花的空地,按照每名游客5元钱收取观光门票,当年门票收入就有两三千元。第二年,拓宽了空地,加盖了厕所等设施;第三年,搭建了舞台,组织了歌舞表演……形式一次次丰富,收入一年年增加,每年春天组织游客看桃花,成为全村一项共同的工作。
近年来,嘎拉村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了观光天桥、人行步道等设施,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进一步丰富旅行体验。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刻在每个村民的心里。”边巴说。
民宿经营者次央:
“美丽庭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24小时有热水,WiFi密码您记好。”每当客人入住,民宿经营者次央都会主动提醒。在厨房里,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厨房用具,电饭煲、电动打酥油茶机、电水壶以及煤气灶,次央熟练地操作起电动打酥油茶机。“几分钟就能做出新鲜的酥油茶,很受客人欢迎。”她说。
2021年3月,次央将家里的10个房间改造成嘎拉村第一家民宿。“这些年,村里持续投入,新修了天桥、步道,还改造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次央说,以前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路上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当时,家里经常停水停电,生活很不方便。”这样的环境不仅给村民生活造成不便,也让外地游客望而却步。
转变发生在2020年。巴宜区文旅局开展精品民宿打造项目,次央家的民宿成功入选。“经过改造,现在民宿的条件更好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次央说。配置独立卫生间、通网络、24小时供应冷热水……走进次央家的民宿,各项设施一应俱全。“院子里种了许多果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美丽庭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次央笑着说。
和次央一样,许多村民借力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嘎拉村着重打造庭院经济,做好“旅游+”文章,引导村民利用好藏式小院里的角角落落,全村33户,家家种果树,民宿生意让13户村民尝到“甜头”。
好的旅游环境要靠大家的共同守护。桃花节期间,次央和其他村民每周都会义务打扫旅游厕所和停车场。“有时人流大,每天都要打扫两三次。”她说,“好生态引来了游客,要有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才能对得起嘎拉村的知名度。”
近年来,嘎拉村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更加美好的未来就在前头。”次央说。
红色研学展览馆讲解员黄海芬:
“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
“嘎拉村的藏语意为‘白色岩石下的村庄’。以前,嘎拉村坐落于半山坡,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依靠党的好政策,嘎拉村由半山腰搬到了公路边,现在的嘎拉村毗邻318国道,距市区仅有12公里。嘎拉村的变迁,正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嘎拉村“团结颂”红色研学展览馆内,黄海芬一边指着地形沙盘,一边向参观者解说。
黄海芬曾是一名嘎拉村的驻村干部,如今她既是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也是红色研学展览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
2021年4月,广东姑娘黄海芬来到嘎拉村,承担起驻村任务。来到嘎拉村,黄海芬接手的一项工作便是打造村里的展览馆。“建设展览馆,必须要了解村庄的历史。”黄海芬说,为了寻访嘎拉村旧址,她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寻访过程中,黄海芬结识了退休藏族干部白杨。老人双目失明,身体不好,黄海芬主动与她结对子,多次走访慰问,帮她协调对接治疗事宜。
这份真心,也让村里的干部群众把黄海芬视为家人。每当村里的应季瓜果熟了,黄海芬总能第一时间“尝鲜”;每当遇到村里的难事,村干部尼玛多吉习惯找黄海芬请教。“她有文化,有见识,真心实意为村民,听她的没错!”尼玛多吉说。
驻村期间,黄海芬了解到:桃花节的发展离不开一名来自广东的援藏干部——孙世宏。他曾多次带队调研,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当地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嘎拉村铺上了硬化路,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桃花节的旅游产业不断升级。
黄海芬决心以孙世宏为榜样,积极投入村庄建设,推动规范农家乐管理,打造“桃花文创”。驻村干部和村民们集思广益,推出了桃花胸针、桃花书签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如今,这些文创产品成了许多游客进村打卡的“伴手礼”。
“虽然我已离开嘎拉村,但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黄海芬说,“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记者 袁 泉 琼达卓嘎 鲜 敢 徐驭尧)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1日0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