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为话剧《樱桃园》剧照(前排右一为于佩尔)。克里斯托弗·雷诺德摄
4月2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72岁的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感慨,同一部《樱桃园》,同一个演出班底,这场戏剧与4年前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还是我”。
当许多同时代的女演员息影或逐渐淡出时,于佩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4月11日至27日,她主演的法语话剧《樱桃园》在上海、南京、北京巡演8场。2001年,纪录片《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就曾记录下她“超人”般的工作强度。从事演艺事业54年,于佩尔迄今参演120多部电影和近30部话剧,多次荣获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如今,她依旧高产,对表演充满热忱。献给艺术的人生,大抵如此。
4个月间,两度来华演出
大银幕上,于佩尔的脸庞往往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冷漠疏离。然而,通过细腻准确的微动作,一个眼神的流转,一个微笑的绽放,让观众立即感受到人物情绪和状态的细微变化。这样精准内敛的表演风格为于佩尔赢得诸多赞誉,影评人将她称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演员之一”。2020年,《纽约时报》评选出“21世纪最优秀的演员”,于佩尔位列第二。
4月25日,法语版《樱桃园》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于佩尔饰演女主角柳鲍芙。《樱桃园》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家被演出最多的剧目,版本众多。法语版《樱桃园》创排于2021年,由葡萄牙导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执导,剧情忠实还原原著。故事围绕一个贵族家庭展开,女主人柳鲍芙在巴黎旅居多年后重返故土,就面临祖传的樱桃园要被拍卖抵债的困境。尽管商人罗伯兴提出解决方案,柳鲍芙一家却什么也没做,最终失去家园,被迫离开。在北京的3天演出中,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应热烈。
距离于佩尔上次来中国演出,只过去了4个月。去年12月,她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场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自传戏剧《玻璃动物园》。于佩尔说:“我很高兴再来中国演出。此次成行,很大程度因为《玻璃动物园》深受观众欢迎!”这一次,她再度感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情与友好。在《樱桃园》的演前座谈会上,一名年轻观众激动地对于佩尔说,去年她连看3场《玻璃动物园》,这次也会看满在北京演出的3场《樱桃园》!
在于佩尔看来,银幕和舞台是重要的创作空间。她拍电影,犹如走进一座房子,时而在起居室,时而在卧室,自由穿梭其间。“但话剧不同,它更难一些。”于佩尔说,“排演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如同攀登一座高峰。”在一次次攀登中,她坚信剧院的舞台蕴藏着生机和创造力。这也是她来中国演出的原因——希望与中国观众共享戏剧艺术的魅力。
每个人都有一座“樱桃园”
戏剧舞台上的于佩尔,瘦小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她时而尖声惊叫,时而低声哽咽,脚踩细细的高跟鞋又蹦又跳,双手挥舞如同游戏着的孩童。
于佩尔的表演似乎无比轻盈。这种轻盈,源于她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驾驭复杂角色并与之融为一体,也源于她在或强烈或平静的感情起伏间切换自如。《玻璃动物园》中,于佩尔饰演强势偏执的单身母亲阿曼达时如此;《樱桃园》中,饰演柳鲍芙时亦如此。在她看来,诠释这些复杂角色并不吃力,那是一次次自然地“感受她们、成为她们、离开她们”的过程。
不同于过往版本柳鲍芙的情绪外放和悲剧化处理,于佩尔饰演的柳鲍芙克制淡然。她在众人交谈时随意岔开话题,等待拍卖结果时在樱桃园中翩然起舞。包裹在强烈的疏离感中,柳鲍芙于回避与躲闪间迎来命运早已写下的结果。
第三幕结尾,柳鲍芙的哥哥和罗伯兴从拍卖会归来,告知众人樱桃园已被拍走,于佩尔献出全剧最为动人的10分钟表演:喧哗的乐声里,罗伯兴向众人激动宣告,他买下了象征荣耀的樱桃园。听到这一消息,柳鲍芙难以置信,她瘫坐在舞台中央的巨型水晶灯下,嘴唇微微颤抖,失落写在脸上;随后,她默默哭泣,紧闭双眼,说不出一句话。不同于罗伯兴的外放,柳鲍芙的情绪内向收敛——她沉默、悲伤、无能为力,嘈杂的音乐正如杂乱无序的心境。于佩尔希望观众能通过她的表演,捕捉人物情绪与状态的细微变化。因此她遵循剧作设定,在塑造柳鲍芙时,尽可能为观众留出想象空间,由他们自行感悟,与人物产生共鸣。
罗德里格斯用非自然主义手法排演《樱桃园》,没有华丽的布景和精致的贵族服饰,采用极简的舞台美学,为观众提供开放式的观看体验——每个人都可以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柳鲍芙,构建属于自己的“樱桃园”。
用共通的艺术语言展开对话
在电影中,于佩尔与中国相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通过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作品,于佩尔初识中国电影。
“中国有许多电影佳作,其中不少深受欧洲观众喜爱。”谈起近年来受到国际关注的中国电影,于佩尔如数家珍——《白日焰火》《路边野餐》等都是她欣赏的电影,这些作品在主流国际电影节收获重要奖项,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推开一扇扇光影之窗。
于佩尔说,自己最近看过电影《好东西》,这部作品“相当有趣”。如今,影片已与巴黎观众见面,于佩尔的长子洛伦佐参与了该片在法国的发行工作。“法中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能以个性化的、非传统的叙事风格展开表达。”4月23日,于佩尔受邀参加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与青年导演毕赣对谈。她很喜欢毕赣的《路边野餐》,称赞这部电影用浓烈的诗意将观众带入新的意境之中,而“当诗歌与哲思进入银幕,电影更具超越时空的力量,更能触及人心”。
对于佩尔而言,电影是一种语言,戏剧亦然。“无论创作者来自何方,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或一场戏剧时,便通过这门语言进行交流,认识他人,理解彼此。”电影和戏剧艺术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联系,于佩尔希望通过电影和戏剧作品与中国观众展开对话,产生情感连接。
于佩尔长长的电影履历表由一次次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编织而成:与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四度合作,主演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的名作,为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动画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音……她也期待与贾樟柯、毕赣等中国导演进行合作。当被问及未来是否考虑来华发展时,于佩尔坦诚地表示,“我觉得很有可能。如果有机会来中国工作,或饰演一个中国角色,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中文,争取能够多说几句。”(陈熙芮)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6日 第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