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斯里兰卡资讯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73232
主题
73684
回复
93832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93
专访丨中国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访南非政治分析师索玛多达·菲克尼
0/112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曼德弗罗·希费索:“我们的咖啡在服贸会上很受欢迎”
0/91
Hi财经丨外国游客爱上“中国购”!离境退税激活消费新动能
0/91
外媒:从投洽会、服贸会,感知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0/106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彼得·西蒙:中国在很多方面让世界团结在一起
0/86
Hi财经丨免签“朋友圈”扩容,China Travel俄味浓
0/88
聚焦2025服贸会:奇富科技信贷超级智能体升维之路
0/103
外媒:中国“国潮”消费正影响国际奢侈品市场
0/84
“国家和人民都记得您”(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时间:2025-5-11 15:20
0
31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封面。
我梦想有一座桥梁,能够联结美术史与考古学这两个姊妹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为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叙事框架提供了重构的可能;而美术史更为开放的分析方法,也为考古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交错地带——或称为美术考古学,或称为考古美术史——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
刘敦愿、杨泓等考古界前辈年轻时皆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精于视觉分析。我年少时也满怀对绘画的热情,成为考古学的学徒,受惠于老一辈学者的熏陶。考古学训练要求研究者以严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分析物质遗存,美术史则关注其中蕴含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因此,我理想的一种历史写作,是从考古学入手,搭建其骨架,再从美术史着眼,赋予其细节与温度。
这种学科的交融不仅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中。诸多重要遗址已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开掘的基地。公元5世纪中叶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便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深入、成果最丰硕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近代以来,云冈汇聚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家、建筑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常年从事文物保护的科学家们的多重眼光。不同的视角彼此交锋,拓展了对于云冈的研究。而进一步的深化与突破,又离不开学科间的理解与协作。
每年,我都会带学生到云冈石窟考察。在前往石窟的大巴车上,我便开始讲述梁思成、宿白等前辈对云冈研究的贡献;在石窟现场,我常常叮嘱学生多花些时间,静心凝视一尊造像,启发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那蕴藏了千年的美好,倾听古代工匠开山凿石的“叮叮咚咚”。年复一年,我们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多,昙曜五窟前,摩肩接踵,联袂成幕。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意识到,除了不同学科之间的那座桥梁,还需要有第二座桥梁来联结学术写作与文化遗产的推广普及。而第一座桥梁所强调的跨学科意识和由此养成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破除专业壁垒,还可以支持我们尝试面向公众的写作;反过来,公共传播也倒逼我们放下成见和定式,直抵问题的本质。
从2022年开始,我与几位年轻画家合作,聚焦云冈、悬空寺、敦煌、外销瓷等主题,创作一系列儿童绘本,试图将学术的“方言”转化为大众的“普通话”。在《小石匠:云冈的故事》中,我们将考古学分期“转译”为两代石匠的奋斗与成长。凉州来的老石匠是丝绸之路沿线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的化身;小石匠稚嫩的作品正酝酿着石窟艺术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与小石匠一起玩耍的鲜卑族小姑娘妙珠身着华丽的丝绸,他们一起看云起雪落,看草长莺飞,从生活中获取新的艺术血液。在故事中,我们改变历史写作的主线,让史书中缺席的小人物,站到了历史的前台。
创作过程中,我与画家朋友一起进行现场调查,仔细研究考古报告中的数据和图纸。所有的转换,都力求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接下来的几个故事,还讲述了那些无名劳动者的热爱、执着、勇敢、自信、快乐与牺牲。这种“小人物视角”让历史有了温度,也揭示了文化遗产的本质:它们并非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人辛勤劳作的结晶。
当下,西方博物馆正面临年轻观众流失的困境,中国的“文博热”却持续升温。中国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热情,既源于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也暗含对历史滤镜的依赖。美术史与考古学研究正迎来重要机遇,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学术研究需加固第一座桥梁,深化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融合。搭建第二座桥梁时,既要创新形式,更要深耕内容。让一件三彩俑在手机屏幕上跳舞,只是一种技术和方法,真正的“文物活化”还需要以学术力量支撑,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史的多维视角,挖掘文物承载的人的情感与价值理念,使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1日08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