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时事点评] 血脉里的情愫

时间:2025-5-9 10:26 0 8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载于《世界日报》)

当年下南洋的华侨初到菲律宾时,大多两手空空,唯有满腹乡愁与一身力气,于是,他们在马尼拉的唐人街开起杂货铺。

这些“番客”白天在异乡的烈日下劳作,夜晚则对着油灯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银仔细包好,托水客带回唐山(中国)。这些钱银,或许能修葺祖屋的漏瓦,又或许能为村口那座摇摇欲坠的石桥添几块新石。

王彬街至今还回荡着百年前华侨商贩的叫卖声,那些声音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位华侨年轻时在这条街上卖东西,每日天不亮就开张,夜深才收摊,然后将积蓄寄回家乡建大庴,自己却连一双鞋都舍不得买;还有一些华侨捐建家乡的学校。笔者听到这些故事问一位老华侨,他说“唐山的孩子要有书读”,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笑容,仿佛看见那些素未谋面的孩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就能抵消他所有的辛苦。


华侨们知道,海的那一边是自己的根。遥想当祖籍国遭受战火蹂躏时,海外华侨的捐款如雪片般飞向抗战前线。十几岁的报社学徒把几年工钱寄回祖籍国;马尼拉的洗衣妇们将微薄的收入凑成整数支援祖籍国⋯⋯

七十年代,当中国打开国门,第一批回乡探亲的华侨带去的不仅有亲人的礼物,更有对家乡建设的关切。晋江的华侨捐建了医院、机场,这些专案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牵挂。
新世纪的海风吹拂着华侨华人的白发,他们中许多人已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但每逢祖籍国遭遇自然灾害,菲律宾华侨的捐款总是第一时间送到;每逢春节王彬街的灯笼亮起,一些老华侨会指着北方对孙辈说:“我们的根在那里。 ”而年轻一代则通过微信与祖籍国的亲人视频,他们或许不再说方言,却依然懂得“落叶归根”的深意。

海水茫茫隔不断心的方向,华侨们用一种跨越山海的情感偿还那片土地给予的生命与血脉,偿还那份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