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与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一起成长(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年轻人)

时间:2025-5-4 08:31 0 6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舒皓正在检查设备。本报记者 曹文轩摄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编写火箭燃料加注方案,与设计院沟通发射场二期项目建设细节……工作仅两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体技术部加注供气系统工程师王舒皓已成为一名业务“多面手”。“有幸搭上商业航天发展快车,才获得了更多锻炼机会。”生于1997年的王舒皓说。

航天梦,要追溯到儿时。他的家乡距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小时候,看到火箭发射后空中留下的白烟,我会兴奋得直拍手。”2022年底,在大学学习动力工程的王舒皓,看到海南商发的招聘信息,毫不犹豫投了简历,并于次年4月入职。

实际上,初到海南文昌,年轻人有些失落:我国的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彼时还只是海边椰林里的一处大工地,公司员工仅有80人左右,距离执行发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万事开头难。为了尽快建成发射场,每个人都全力以赴。王舒皓回忆道:“发射场上的活动板房里,大家常常讨论方案到半夜,困了就找个角落睡下,都憋着一股劲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建设加注供气系统的王舒皓,很快就将每个阀门、每条管路牢记于心,对发射场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前辈们传授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王舒皓记得一位前辈说,“公司正在‘拓荒期’,年轻人学东西快,只要肯吃苦,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发射场的二号工位创新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可兼容多家公司20个型号的火箭。但在工位建设期间,有的新型火箭尚在设计,海南商发就必须提前收集需求。“一旦火箭方的某一项指标出现偏差,发射场的建设成本可能就会大幅增加。这时,就要遵循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多方反复论证,寻找最经济、安全的方案。”王舒皓介绍,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提升。

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整个行业都充满朝气。”王舒皓说。

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发时刻。从动工到首发仅用878天,速度超乎外界想象,海南商发壮大为一支近400人的队伍。

长征十二号升空前2分钟,王舒皓和同事在加注控制间完成工作、关闭末端阀门,大家聚在窗前,屏住呼吸。“5,4,3,2,1”,霎时间,震动、轰鸣,火焰划破夜空,“首发成功啦!”欢呼声爆发的那一刻,这个年轻人有些恍惚:“像是做了一个美好的梦。”

火箭、卫星、发射场,被视为商业航天产业的“三大件”,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板块最后一块拼图补齐,真正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今年3月12日,发射场一号工位也成功实现首发。这一次,加注供气方案由王舒皓负责编写。短短两年时间,他已从一名青涩的“菜鸟”技术员,成长为加注供气系统工程师。

走在发射场,每路过一处建筑或设备,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王舒皓告诉记者,发射场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三号、四号两个工位建成后,发射场发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接下来的工作会越来越充实”。

曾经仰望天空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商业航天事业的青春力量。(本报记者  曹文轩)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4日 第 0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