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中国有多少棵树?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64526
主题
64978
回复
84570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30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 | 李兆前:强化创新主体作用,在百年变局中赢得主动
0/23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 | 李兆前: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是可以克服的
0/21
新爆点、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 “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热度攀升
0/19
西藏当雄“马超”盛会:歌舞篝火添彩 赛马文旅交融
0/20
新华鲜报|百余名上合组织外宾访新疆:“这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美!”
0/21
从假期消费热看中国经济韧性密码,美智库专家这么说
0/20
果树“打吊瓶”、无人驾驶播种机……科技“金钥匙”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
0/19
何以中国丨《印象大红袍》,为什么能“火”15年
0/21
劳动者之歌|彭春林:铁路线上的“科创达人”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中国有多少棵树?
时间:2025-4-29 13:25
0
3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郭庆华团队成员在进行野外调查。
郭庆华(中)与团队在进行测量。
郭庆华团队采集生成的数据图。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棵树?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开展的微博直播连麦中,记者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郭庆华进行了交流。
十年“数”树
“中国有多少棵树?在完成调查之前,说实话,我对这个数字也没有概念。”郭庆华说,“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估计,截至2020年,中国大约有1426亿棵树,平均树密度约为689棵/公顷。”
1426亿棵,相当于中国人均拥有约100棵树。
在调查研究中,郭庆华团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
从植被类型看,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区以约720棵/公顷的树密度,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树木(约879亿棵树),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树木密度最高,约达到989棵/公顷。
从地理区域看,西南地区树最多,约360亿棵;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的树木数量和密度,显著高于北方和西北地区。从流域看,长江流域以约496亿棵树的绝对优势位居首位,东南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与松辽流域等均超过100亿棵树。
从省域看,四川、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的树木总数超过100亿棵,占全国总量的32%。其中,四川凭借其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树木数量居全国首位。而在人均树木数量方面,西藏位列第一,人均拥有近2000棵树。
中国这么大,这么多的树,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我们通过科学抽样,选取了7.6万多个样方,实地调查了这些样方之后,估算出了全国的树木总量。”郭庆华说,“这7万多个样方,我们团队全部走遍了,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树林是我们工作的‘主战场’。”
做这项调查,需要时间。
“前前后后,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采集了400多TB的数据。”郭庆华说,如果以一张照片5M大小计,400TB相当于8000多万张照片的体量。
给树林做CT
“‘数’树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给一片树林做全面的CT扫描。”郭庆华说。
采集这么多的数据,如果光靠肉眼、手持相机拍摄、纸和笔记录是远远做不到的。
给树林做CT,离不开两只“眼睛”——一只是空中的,一只是随身携带的。
空中的“眼睛”是无人机的激光雷达传感器。
“这片树林面上的整体情况如何,无人机在空中飞一下,很快我们就能知道。当然,我们用的无人机,跟大家平时拍照用的无人机是不一样的。”郭庆华说,根据研究的需要,团队研发了一些设备和工具,将它们挂在无人机上,也就是所谓的“载荷”。这里面有激光发射器,每秒可以发射出上百万个激光的脉冲,而且是可以旋转的,能多角度采集数据;这里面还有一个相机,可以同步拍摄照片、视频等数据,与激光数据互为补充。
随身携带的“眼睛”,是手持设备中的激光雷达传感器。
郭庆华介绍,最早,他们随身携带的是类似于背包的设备,这几年迭代到手持大小,更轻便,功能也更丰富了。跟无人机上的“载荷”有些类似,手持设备也是可以同步采集激光和影像数据,便于在林下随走随拍,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茂密的树林,常常在野外。一旦没信号怎么办?设备岂不是要宕机?
现在,没有信号也不再是问题。“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手持设备,我们都运用了一些技术,可以实现准确的坐标定位。”郭庆华说。
一只天上的“眼睛”,能俯瞰下面的情况,另一只是随身携带的“眼睛”,可以平视和仰视,这样一来,一片树林的全景图就很容易绘制出来了。
“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些设备和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郭庆华说。
当下,人工智能备受关注,在“数”树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也得到了不少应用。
在郭庆华看来,如果说激光雷达和相机是眼睛,那么AI就是充满智慧的大脑。
无论是硬件端,还是软件端,AI都成了郭庆华团队的好帮手。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同一片树林的地表是有起有伏的,如果要知道这里面每棵树的高度,显然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树都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来计算。因此,我们针对地形的起伏,把包含相应AI算法的模组固化到硬件里面去,这样便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针对地形的起伏来调整飞行高度,这被称为仿地飞行。”郭庆华说。
AI在软件端的应用,就更重要了。
试想,在上千平方公里或者更大面积上采集了这么多数据,如果都要靠人工一个个去提取关键数据点的话,那会非常费时费力,这时候就需要应用AI的一些算法。
“我从许多年前就开始研发相关的算法,比如怎么能自动提取森林的结构参数等信息。通俗来讲,我们的研究就是用激光雷达给树林做了一个CT扫描,然后用AI来读这个片子,发现其中的关键信息并整理成我们需要的报告,如树密度地图等。”郭庆华说。
“一件很酷的事”
“十年‘数’树,我们是认真的,我觉得我们干了一件很酷的事。”郭庆华说。
这么多年,不少人问过郭庆华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数”树?
在郭庆华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树的数量或者叫树的密度是生态系统质量的晴雨表,一个地方生态比较好的话,它的树密度会比较高一点。反之亦然。第二个原因,现在全球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些年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为地球增添绿色。”
基于这样的考虑,郭庆华认为,要摸清树木家底十分重要,这样可以为我们更高质量地种树提供数据支撑,比如,在哪里种树,种什么类型的树,种多少棵树等等。“因此,我们团队许多年如一日,坚持做森林研究。”郭庆华说。
令郭庆华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在西藏自治区测量目前中国最高树的经历。
“以前开展森林调查,一个样方可能要好几个小时,现在有了激光雷达设备,能缩短到几分钟。经过电脑自动处理,可以很快获得相关数据。”郭庆华说,在激光雷达的帮助下,“寻找最高树”变成了一个可重复的科学工作。不仅如此,植物生态学家也可以在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更多深入研究,研究为什么树能长这么高,它的限制因子是什么,对我们理解整个生态的机理也有一定的帮助。
树木不仅是森林的基本组成单元,更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当前,各国纷纷响应“全球种植万亿棵树”倡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生态系统修复。中国也在为“未来十年种植、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科学支撑。通过精准掌握全国范围内的树木密度分布,相关部门与科研单位能够更科学地规划造林区域,提升种植成效,避免盲目和浪费。让高精度数据与智能模型深度融合,就是为了让每一棵树都能在最合适的地方扎根成长,切实发挥生态与经济价值,为全球生态可持续管理与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郭庆华说。
迄今,郭庆华和激光雷达技术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郭庆华说。(本报记者 刘发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29日 第 08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菲律宾新闻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