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读书与“下笔”(人民论坛)

时间:2025-4-24 15:58 0 3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杜甫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一生留下1400余首诗歌,之所以观世“一览众山小”,下笔“语不惊人死不休”,都离不开他涉猎广泛、学富五车。有学者考据发现,杜诗用典涉及的经典就有100多部。
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进步的阶梯。干事创业的处处“下笔”,都离不开书籍的启智、牵引。文艺创作,灵感可从书中来;经商致富,门道可从书中寻;科技创新,亦可萌发于书中。以书导航,是开启精彩人生的密钥。
“下笔”讲究胸有成竹,何以有成?“读万卷书”是门径,要读出胸中万千丘壑。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曾翻阅1500余种参考书;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背后是从历代医学典籍、本草中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樊锦诗主编“解读敦煌”丛书,凝聚着数十年如一日精研典籍的心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碎片化浏览,难以构建知识体系;系统性博览,才能深入知识殿堂,获得真知灼见。
书如山如海,悟得其法,就能拾级而上、泛舟遨游,发现“洞天福地”。
须通“厚”“薄”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厦门工作时,曾指导一位大学生:“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从厚到薄,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要把广博内容凝练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精华。从薄到厚,意味着融会贯通、延伸拓展,以内涵要义为圆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厚薄结合、相得益彰,激活的是知识的一池春水。
应知“出入法”。南宋学者陈善有言:“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善阅读、钻进去,沉潜书中,寻得意蕴、精华和方法;有悟性、能贯通,跳出书来,用其理念、知识和经验。由此,“得其门而入”,又“悟其道而出”,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攻读体验。
关键在“有为”。读书不难,下笔难;下笔不难,有为难。古人追求,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把书读出“光芒”,贵在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智慧。毛泽东同志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何以用兵如神?书为我用、因战制宜,许多打法其实是结合实战,择用《孙子兵法》《六韬》等兵书的谋略。腹有诗书但不掉书袋,博览群书而不做书呆子,学以致用、用而有为,才是读书的真谛。
读到最后,是创新。不论写文章还是做事情,活学活用,生发新意,才是胜道。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学科知识的“半衰期”日渐缩短。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揽月,从北斗组网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的硕果都源自对原有知识边界的突破。瞄准时代前沿,广泛阅读新书,细嚼新知新见,掌握新理新论,方能孕育创新创造的“神来之笔”。
荷花开至第二十九天仅开了池塘一半,待到第三十天才惊艳地满池绽放。“荷花定律”启示人们,读书也要坚持长期主义,涵养“耐心资本”。奔赴山海,没有一劳永逸。365天,每一天都应是我们的“读书日”。(马祖云)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4日 第 04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