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浙江是中国的外贸出口大省,当美国滥用关税政策搅起的飓风席卷全球时,记者来到浙江,探访重压之下的外贸企业。
面对美国政府肆意滥用关税手段,施行单边霸凌胁迫,中国外贸企业并非束手无策,而是积极调整策略,开拓内外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
“美国关税政策一天一变,
但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
浙江绍兴柯桥,这里的中国轻纺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记者到达时正值上午,原本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显得有些安静。
雅鸿纺织的老板吴沅瑾告诉记者,连日来的美国关税政策瞬息万变。“现在价格起伏这么大,今天这样子说,明天那样子变化,本来都谈好了合约,又开始变化了。”
不确定性,轻纺城里的老板们现在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们告诉记者,关税加征到34%时,企业还在保持正常生产,但在目前已到极限的关税战下,一些对美国出口的产线已放缓生产。
“先观望一下,很多客户现在都不敢轻易下单”。
金蝉布艺的负责人杨伟给了记者一组实打实的数字,他的企业原本每周要往美国发出两三个集装箱的窗帘,价值40万到50万美元,但现在因为关税政策突变,已经暂停发货。
压力当前,如何面对?
“涨价”。
杨伟告诉记者,现在美国亚马逊平台窗帘类产品的十强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来自柯桥,因此,中国卖家掌握一定的议价权,存在靠提高售价对冲关税成本上涨的可能。
“如果它的关税一直这么高不变的话,我们美国那边的货逐渐开始涨价,我们肯定得把这个费用加到零售价格上去。”
目前,杨伟的企业正与合作商商谈关税成本承担方式,努力抵销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
雅鸿纺织的负责人吴沅瑾告诉记者,因为经历过2018年的贸易战,所以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其实也有所准备。
“美国的政策一天一变,情况很乱,但是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
一方面她与供应商和客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她在今年年初就做好了一些新款式,加派了销售团队的人手,现在已经找到了不少新客户。
一对姐弟经营的窗帘企业,90%订单是美国市场,他们说这几天也经历了凌晨起来看关税新闻的煎熬,但是看着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数据,他们也坚定了信心。
“生产没停,货也继续发,美国市场很难放弃中国卖家。”
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美国亚马逊平台每卖10包窗帘,至少有5包来自柯桥,每卖出一件产品平台也会赚走15%的佣金,他们比我们还怕断货。”
“用创新对抗风险”
在一家面料企业,负责人罗丽琴正忙着装修成衣选品中心,方便客户直观感受面料。在她的门店楼上,成立了设计师实验室,负责人说,今年他们加大了科技研发和原创设计。
“服装的款式上注重文化赋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温州的德赛集团已经做外贸32年,总经理张文杰说,30多年里,产品已经升级换代了无数次。
“我们做的是比较高端的,美国客户找不到很好的替代方,他们去了越南,去了缅甸、柬埔寨,包括东南亚的各个国家,最后发现,很多品质达不到中国制造的标准。”
危机也是契机。
张文杰说,“挑战中可能也蕴藏机遇,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品质,用创新去对抗风险。”
箱包制造企业力高控股的案例更具启示性。最近几年,企业已经逐步摆脱了原有的代工模式,今年又通过加强原创设计,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也让他们有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底气。
“我们还有自己的设计和研发团队,我们手上有21项的专利,客人能否找到像我们这样实力强劲的‘替代者’,那这个是他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业务经理江立奇语气中透出自信。
在这次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外部的不确定性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产业升级势在必行。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跳出低端竞争,以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贸易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浙江企业的这句口头禅,正成为应对贸易风险的关键策略。过去,美国市场占据许多企业出口的“半壁江山”,但如今,加快开拓新兴市场成为共识。
01:59
记者见到金蝉布艺总经理杨伟时,他正准备前往哈萨克斯坦,他给记者看了他的行程单,最近一个月里已经出差了好几趟,目的是考察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寻找新的商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内外双循环”的深化。
浙江铂动工贸等企业一方面在非洲建厂布局海外产能,另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计划将内销占比提升至50%以上。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既分散了外部风险,也契合中国经济内需驱动的转型方向。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从盯欧美到拓全球,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这场“突围战”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坚定步伐。
正如浙江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如果不去开发新市场,就一个机会都没有。”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或许正是中国外贸穿越风浪的最大底气。
“国家守护大局,我们守护工厂
做好自己的事,一切困难总会过去”
企业的主动突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面对外贸新形势,浙江省通过拓展海外品牌集合店、简化RCEP原产地证书申领流程、组织超500场国际展会等举措,为企业搭建出海“快车道”。
就在4月11日,义乌推出的好货品牌出海集合店在韩国和厄瓜多尔又签约两家新店。目前,这种新模式已走进肯尼亚、意大利、智利等11个国家,接下来,集合店还将推出仓店一体、线上店、互动店等升级版。
浙江义乌市品牌发展促进会会长何犁红告诉记者,义乌现在探索的新模式,希望在全球更多的新兴市场,用品牌的身份,扎根在每个国家,增加贸易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海关“一对一”服务、出口信用保险、专项融资支持等政策,精准帮扶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不仅缓解了短期压力,更为长期开拓新兴市场注入信心。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老板都和记者提到了一个词:后盾。
“国家在守护大局,我们在守护工厂。做好自己的事,一切困难总会过去。”
未来,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企业不仅有望化解眼前的关税困局,更可能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关税保护,而是靠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吴勇军 杨曜语 林杉 浙江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