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金融 3·15丨金融产品消费权益保护

时间:2025-3-17 09:45 0 18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现代金融创新与变革的演进,原有的银行、证券、保险类产品的边界更模糊,许多风险“隐患”都产生于业务交叉或空白地带,我们梳理了一些常见的金融产品问题与维权路径,让“315”不止一天。
315
案例一:银行理财误导销售案
案例
消费者在北京某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销售人员宣称“保本保收益”,但实际产品为高风险非保本型。产品到期后消费者亏损严重,遂起诉银行。
处理结果
北京金融法院认定银行存在误导性宣传,未充分揭示风险,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判决银行赔偿部分损失并整改销售流程。
维权提示
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者购买高风险产品,消费者因不熟悉不了解很容易吃亏,所以在涉及该类消费时应注意:
要求银行提供产品说明书并重点查看“风险等级”和“收益类型”;
对销售人员承诺的“保本”等关键信息进行录音或书面确认;
通过银行内部投诉机制或向银保监会12378热线反映。
315
案例二:非法贷款中介欺诈案
案例
消费者被不法中介以“快速办理贷款”“低利率”等诱人条件吸引,利用信息差,夸大贷款难度、包装贷款资质,再向其收取远超银行正常贷款利率的服务费、中介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不合理费用,后被消费者举报。
处理结果
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打击该黑灰产,查封多家违规中介机构。
维权提示
黑灰产扰乱市场环境。金融体系投诉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滋生了黑灰产,这些黑灰产不仅扰乱了市场环境,面对黑灰产消费者应该: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中介公司经营许可;
拒绝“砍头息”:警惕要求预先支付手续费、保证金等行为;
发现虚假宣传可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举报
315
案例三:金融科技平台数据泄露案
案例
某金融平台因技术漏洞导致用户重要隐私泄露,被用于电信诈骗,消费者在查明来源后对平台进行投诉。
处理结果
该市网信办要求涉事平台限期整改,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以罚款。
维权提示
近年来,因预付制消费所爆发的消费者权益冲突与日俱增,建议消费者做好以下几点:
金融产品平台往往涉及重要隐私信息,若消费者发现自己信息被泄露,甚至用于违法行为,应及时保护自身权益:
关闭App不必要的通讯录、位置等授权;
为金融账户设置独立高强度密码并每季度更新;
若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可向平台主张民事赔偿。
为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诚邀您百忙之中参与以下问卷互动,您的每一个回答都对我们意义重大,期待您的参与,十分感谢!
如果您发现还有重要的投资者权益知识类别未在选项中呈现,非常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补充您的宝贵想法。
内容丨根据法院、市场监管局公开信息整理
编辑丨兰银帆
审核丨王晗
DSC00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