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杭州六小龙”:求索与启示(望海楼)

时间:2025-2-19 08:09 0 4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有两位年轻企业家尤其引人注目。一个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个是DeepSeek(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前者生于1990年、后者生于1985年。他们是中国年轻一代企业家的代表,其企业也是中国新兴产业的标杆。

宇树科技、深度求索,加上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总部都在杭州,也都是近年来涌现的“科技新星”。网友给这6家企业取了个绰号:“杭州六小龙”。新春伊始,从人形机器人春晚刷屏,到AI大模型世界瞩目,一个个现象级产品,让“杭州六小龙”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
舆论场上也热闹。一时间,一些城市开始反思“为何‘六小龙’没有产生在本地”,从营商环境、人才服务、创新投入、政府引导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度求索”。
产品有看点,追问有深度。这种现象,不妨可以名为“杭州六小龙”现象。
这个现象首先说明,中国企业、中国人民有能力在最尖端的科技领域“为天下先”。“六小龙”覆盖了AI、机器人、脑机接口、云设计软件系统、游戏开发等领域,每一项都是“硬核科技”,既有对现存成果的深化拓展,也有对知识“无人区”的拓荒进发。面对各种“专利壁垒”“技术卡脖子”困境,“六小龙”的出现再次证明,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冲破高墙、打碎藩篱,独立自主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
这个现象也让世人看到,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市场,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与潜力。“杭州六小龙”代表的,正是中国新一批由年轻人主导、充满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地铁上调试模型,在早餐摊前画架构图,用代码当砖瓦,拿算法做钢筋,垒出通向未来的桥梁。中国过去的成就,是一代代劳动者这样奋斗出来的,中国未来的潜力,也必将在这样的奋斗中得以兑现。
“杭州六小龙”现象同样告诉世界,中国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己、利好世界的路。深度求索的开源大模型降低了AI应用门槛,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突破了一些国家的高价壁垒,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的进展有望造福无数病患人群……这是中国科技实实在在进行的“技术平权”。围绕这些新技术产生的论文、产品,本质上都属于公共品,原则上可以造福所有国家。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博弈加剧的挑战,是把心思花在“脱钩断链”、打压对手上,还是聚精会神搞创新、带动全球技术进步?中国又一次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对中国的其他城市而言,“杭州六小龙”现象是一个提醒:中国的城市竞争已从“拼政策优惠”升级为“拼创新生态”。企业入驻杭州“不吃一顿饭、不喝一杯酒、不送一根烟”,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如此,青年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真真切切地在城市中扎下根、放下心、迈开步。
对世界而言,中国“杭州六小龙”现象无疑也是一个启示:人类真正需要的,并非目光短浅的投机与刺激,而是志存高远的坚守与跋涉;人类的未来,不在闭门造车、“小院高墙”的孤立中,而在敢为人先、开放共赢的格局中。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申孟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9日 第 0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