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抢跑”开门红!1月新增信贷规模或维持高位,部分银行一季度任务已完成

时间:2025-2-10 09:48 0 3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每年一季度都是银行的“开门红”重要时期,也是信贷投放节奏最密集、投放量最大的时段。
截至2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公告中注意到,2025年“开门红”期间,对公贷款是银行的工作重点,信贷重点投向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同时,零售贷款投放、代销业务等仍然存在压力。
在信贷投放节奏前移的推动下,多位业内专家推测2025年1月“信贷开门红”新增贷款规模有望保持高位,与2024年初接近或略降。部分中小银行情况将更加积极,一季度信贷有望实现同比持平或多增。
年初新增信贷规模有望保持高位
从“旺季销售”“春天行动”“百日攻坚”到“劳动竞赛”“春意盎然行动”,再到“首季综合金融服务”……
2025年的“开门红”比往年开始得更早一些。自2024年10月起,银行各种带有突击色彩的营销活动纷至沓来,开始储备项目,为下一年打好基础。
例如,南京银行在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该行自2024年四季度起就扎实推进2025年旺季项目储备工作,为2025年的信贷投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州银行方面也表示,该行已于2024年10月下旬召开2025年旺季工作动员大会,2025年旺季信贷项目储备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力争为全年信贷规模的稳健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银行业务性质上看,贷款业务早投放、早收息,业务发生节点越早越好,贷款业务早投放反过来也会带动负债业务早揽存。
在“开门红”节奏前移的推动下,业内认为,2025年1月信贷新增规模有望保持高位。
从往年数据来看,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2024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2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
对于2025年1月的情况,华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预测,今年1月新增贷款为4.65万亿元,环比大幅上升,同比小幅少增。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也预计,2025年1月“信贷开门红”新增贷款规模可能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与2024年初接近或略降,但单月信贷新增规模有望排名历史前三。
同时,林英奇认为,大行在高基数下,2025年信贷规模实现同比多增有一定难度,但是中小银行受经营区域经济景气度等因素影响,2024年基数不高,部分中小银行开门红情况可能更加积极,一季度信贷有望实现同比持平或多增。
早在今年1月份,江苏银行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就曾提到,去年下半年,该行集中推进2025年项目储备,得益于江苏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投资需求,目前整体进度符合预期,预计将对信贷投放形成有效支撑。
上述银行方面还表示,近年来,该行按照“做大储备、做优投放”思路,始终坚持把项目储备作为资产投放的基础,构建起全年常态化项目储备机制。
苏州银行也介绍,2025年旺季信贷投放情况良好,实现“开门红”较好开局。该行较早启动旺季“开门红”相关准备工作,项目储备规模超上年同期水平。项目储备主要集中在对公领域,将继续积极摸排客户需求,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力争实现早投放早收益。
此外,1月以来,山西、河南和广东部分城农商行陆续发布喜报称,一季度开门红任务基本或超额完成,公布业务完成数据主要集中在贷款领域。
对公信贷业务仍为“开门红”重点
2025年“开门红”期间,对公业务仍是银行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对公信贷投放方面。
林英奇预计,1月新增信贷投向以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绿色贷款等对公贷款为主,“十四五”规划“收官”也可能带来一定信贷需求。居民按揭贷款早偿率相比2024年同期继续下降,但由于季节性因素环比可能有所上升,对零售贷款投放形成压力。
从现在信贷投放环境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整体仍偏弱。在此环境下,银行将重点支持与国家政策方向一致的实体经济领域,包括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绿色经济等关键行业等。
近期,多家银行透露出对公业务的布局方向。其中,光大银行方面表示,努力实现2025年良好开局。该行将加大信贷项目储备,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节奏均衡,切实做好对“五篇大文章”“两重”“两新”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
上海银行在最近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介绍,该行在上海地区将深度参与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及产业布局。在江浙地区,围绕产业集群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绿色企业,增强服务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能级。京津地区,聚焦央国企司库建设与职能改革等。深圳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半导体、动力电池、医疗器械等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跨境贸易客群开展经营。
一位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工作人员表示:“政策支持的项目,保障性项目是今年‘开门红’投放的重点领域。”
早储备、早放贷、早受益深入银行业人心,但银行间对优质信贷客户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有效信贷需求仍然有待进一步激发。当前,市场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银行对企业、个人的信贷投放难度较大,也可能导致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对优质信贷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
“有的银行对普惠贷款、绿色贷款等划定了两位数的增长红线。”一名城商行工作人员透露,实体企业信贷需求有待提升,抢项目的结果还是价格战。
某股份行信贷人士提到,去年底来自大行的压力比较明显,对公和零售业务都比较卷,部分产品大行开出的“特殊”优惠条件和返利都比较有竞争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表示,当前在净息差收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规模做大是利润增长的最主要源泉,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而基层员工本身的收入又与规模指标、利润指标等挂钩,所以银行分支机构对规模的追求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整体而言,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部分银行开始放弃高息揽储、低价投放策略。其中一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2025年该行将从“重规模”转向“重结构”,整体信贷投放增速目标会有所下调。
薛洪言表示,缓解净息差压力不是目的,更强的盈利能力才是银行的最终诉求。银行主要基于贷款需求、贷款定价等来反向调整负债规模和结构,借此来影响净息差。贷款需求上不去,仅靠负债端的调节,即便对稳定净息差有一定效果,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提升盈利能力,也就谈不上规模和效益的平衡问题。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