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人民日报∣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美丽家乡

时间:2025-1-8 16:16 0 6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美丽家乡——

拧成一股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讲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亚楠


学生们在尉犁县罗布麻种植基地参观。奥琼 摄


王晓红在电商直播基地直播销售农特产品。刘佳 摄


沙吾尔·芒力克(右一)和村民交流蔬菜种植经验。白佳丽 摄


达西村新貌。蔡增乐 摄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达西村全体村民回信指出,“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10多年来,达西村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在各族群众齐心奋斗下,如今的达西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族团结,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编 者

达西,在维吾尔语里是“盐碱地”的意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达西村曾经是盐碱严重、人烟稀少的贫瘠之地。几十年来,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硬是从盐碱地上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发展电商,销路越来越好

“刚出炉的馕,薄脆中带着面香嘞……”

“这是我们村的梨园,果农们正在剪枝,2024年的香梨已全部摘完开始销售……”

村民王晓红带着自拍杆,将达西村的村容村貌拍成短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向网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大家多了解达西村,多看看我们农特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高。”

2015年,尉犁县电商协会落地达西村,通过引入电商产业,帮助周边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听说培训免费,不少村民放下锄头,拿起手机和鼠标,干起了电商业务。王晓红就是其中一员,如今已经是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网店经营者。

“有专业人员手把手教,从账号注册、后台运营,到产品营销,一条条讲得明白。”王晓红说,第二年村里的香梨滞销,当时每公斤收购价才1元钱,为了帮助果农减少损失,村里组织电商统一销售。“我们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购,再经过包装后以成本价销售。那年,大家齐心协力卖出了十几吨香梨。”王晓红说,从那以后,自己的店铺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2022年,王晓红帮助果农销售葡萄干,7天就卖出去12吨,现在每年销售额稳定在150万元以上。

因为电商发展而受益的不只王晓红。罗布麻茶、罗布麻蜜、尉犁小油馕、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昆仑雪菊……走进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尉犁县电商直播基地,100多种优质农特产品整齐排列,不少主播正在直播。

直播基地设置尉犁礼物线下体验馆、快递揽运中心、孵化培训中心等六大功能区,构建了“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物流配送”全产业链。直播基地负责人米日阿依·阿西木介绍,目前有38名村民从事电商产业,共培育出14家电商企业;基地在全县免费培训电商人才3100余人;近10年来,引导全县新开网店138家,实现稳定就业906人。

2024年,达西村村集体收入230.55万元,电商成为拉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动力。“电商搭建了达西村连接外部世界的平台,农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大家收入也越来越高。”米日阿依说。

村子变美,游客越来越多

走进达西村,道路两侧的彩色围栏围起一个个花坛,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热合曼说:“待到春夏时节鲜花盛开,整个村子都飘着花香。”

夏提古丽曾是达西展馆的讲解员,累计给90万人次游客讲解过达西村的故事,对村里的点滴变化如数家珍:自来水、天然气入户全覆盖,维修、新建柏油路25.3公里,硬化7200平方米泥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安装节能路灯200盏,建起550米葡萄长廊,新建排污主管网3.87公里、入户管网21.5公里……

随意走进一条小巷,整齐的房屋外墙上用图画展现着达西村农业从纯人工劳作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脉络,鼓舞着村民,也装点着村容村貌。“我们陆续改造和美化庭院大门围墙260余户,充分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新功能。”夏提古丽说。

梨花节、星光夜市、丰收节、烧烤节……在达西村定期举办的活动中,民间艺人和农牧民文艺演出队带来精彩的民族音乐演奏、民俗歌舞展演等,不断增强乡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不只景美,我们这里还有不少游客喜爱的研学课程。”夏提古丽介绍,从达西展馆到科技馆,再到中华文化园,游客在这里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能体验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11月,达西村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1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32场次,近万人次参加。

喀哈尔·喀日每天打包寄出100多公斤馕,加上实体店销售,旅游旺季日营业额有七八千元;热孜完·卡哈把空房子腾出来改造成了民宿,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了水果、蔬菜,游客住在农家院,体验采摘与特色美食;阿依古丽·艾木尔建起了手工酸奶加工厂,生产的酸奶、奶皮、奶酪等被游客当伴手礼带走……目前,全村共有民宿9家、采摘园16家,旅游旺季每户平均月收入达1万元。

2024年,达西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2万元。“我们还打造了红色达西旅游民宿一条街,可以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游玩体验。”夏提古丽说。

互帮互助,致富路越来越宽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走进石榴巷,巷道两侧矗立着错落有致的建筑,每户门口的标识牌上都记录着动人的故事:吐尔逊·司马义家,二十多年如一日收养照顾患病的弃婴,是“无私大爱之家”;牙生·芒力克吃苦耐劳,经营着一家烤包子店,是“自主创业之家”;艾合买提·艾米都大力推进庭院养殖,是“养殖能手”……

无论什么样的身份,达西村人始终记得:“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是达西村从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经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达西村维吾尔族村民多以养殖和种植果树为生,汉族村民则以种菜、种棉花为主。“有馕掰开一起吃!”上个世纪,老支书沙吾尔·芒力克就号召村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最早尝到甜头的是维吾尔族村民艾沙·吾守尔,“我家25亩地全部种上棉花,汉族兄弟带着我锄草、施肥、浇水。1990年,我家年纯收入就有两万多元。”

如今,艾沙·吾守尔把自己家建成了“同心小院”,自己设计了民族团结示范墙、民族团结故事墙、传统文化长廊等,摆放着56个民族的剪纸肖像,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达西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增收致富的故事。

40多年前,杜孟河一家从山东来到达西村,村干部带领全村村民帮他们修建新居,“维吾尔族兄弟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我们住,把热乎乎的馕掰给我们吃,我们的心暖了,眼眶热了,寻思着就把这当家了。”杜孟河说。

几十年过去,民族团结依然是达西村不断发展的密码,各族群众互相交流,齐心拓宽致富之路。

村民李文龙刚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回来,好大哥吾买尔·尼亚孜在库尔勒住院,他宁愿放下自己手里的农活,也要去探望。“认识十几年,早处成了亲人。”李文龙一直做装修生意,认识了吾买尔后,经吾买尔介绍在达西村买了房,双方成了邻居。吾买尔家开了风情园,装修的事儿都交给李文龙帮忙操办。风情园深受游客喜欢,吾买尔对着李文龙竖起大拇指:“多亏了好兄弟帮忙!”

达西村现在已有318户村民结成民族团结对子。“这里的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夏提古丽说,达西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齐心奋斗,“只要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日子一定一天更比一天好。”


《人民日报》2025年1月7日6版

团结和睦 村里更富(快评)

孙佩瑾

达西村的发展变化说明,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

生活中,村民们亲如一家。腾出房子借住、掰开热馕一起吃……各族村民心连心,邻居处成亲人,有事尽心帮忙照顾。团结和睦,是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更加幸福的保障。

致富路上,大家携手奋斗,村里能人带头做电商,大家一起努力销售农特产品;建设美丽家园,深度开发特色文旅资源……曾经的贫困村,走出宽阔的致富路。“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正是达西村群众团结一心、勤劳致富的生动写照。

生活富足,齐心协力,相信达西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这样的村子,也将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涌现,为民族团结、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