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文耀中华|第八集《为了人民》

时间:2025-1-7 20:23 0 6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月6日,大型通俗理论节目《文耀中华》播出第八集《为了人民》,讨论如何理解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及如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假如手上有一元钱,你可以用它做什么?或许是喝瓶水,或许是坐趟公交,但在陕西渭南“一元剧场”,你可以看一场秦腔大戏。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此类文化惠民活动,例如天津推出“文惠卡”,大幅降低了演出票价;湖南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小剧场、小书屋、小讲堂等“门前十小”工程,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等。这些活动让人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元,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也备受鼓舞。

据文旅部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两万多场,参加人次达到1.3亿。在“村晚”舞台上,村民们是主角,演的是自己在庄稼地的生活,唱的是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村晚”“村超”活力四射,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它们“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成立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七十多支乌兰牧骑,演员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各地牧民送去演出,与牧民们欢歌起舞。自从有了乌兰牧骑,牧民们忙碌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慰藉,青青的草原也有了红色的芬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鼓励他们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指出,国家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精准地、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2014年10月份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时隔72年的两次座谈会,“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一脉相承。

文化建设来自人民,依靠人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当今的中国,展现出了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节目中,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分享了创作该剧的台前幕后。


李路谈到,自己导演的作品不多,共同的特点,是扎根现实主义,聚焦当下时代中的社会和人。中国近五十年来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跟基层的劳动者的辛苦劳动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多写一些占大多数的普通人。

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待,不辜负生动火热的时代,李路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投身创作。“从剧本到演员的选择,到置景服装、陈设,我们都花了大量的精力。比如说我们构建的‘光字片’,当时剧组的美术置景团队就有几百人,还原了将近三万平方米的‘光字片’。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都能讲故事,都能配合演员表演。这些真实的细节才是百姓的生活,才是那个年代毛茸茸的生活质感。片子拍完之后我瘦了36斤。”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华认为,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沃土。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红军表示,推动文艺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不仅要求文艺创作深深地扎根人民,汲取源头活水;也要紧紧依靠人民,让人民登舞台、唱主角。

江苏昆山,外卖员王计兵拎着各色外卖,骑着电瓶车在市井巷陌间忙碌穿行。他在生活的间隙里,创作5000多首诗歌,其中一首《赶时间的人》的网络阅读量突破2600万,“赶时间的人,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每当在一个路口停下等红灯时,他便掏出手机记下细碎的灵感。他说,“诗歌是抚摸后背的那双手,能给予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独特的一面记录下来,成为自己文字里的主角。”


张红军认为,王计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可以迸发出强大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互联网时代,传播门槛不断降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文学创作主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文学创作当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

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何让这些丰硕的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中国传媒大学有一群志愿者,致力于通过配音去演绎电影情节,录制出让视障群体也能“看到”的“电影”。从2017年底开始,他们已制作600多部无障碍电影,让800多万名视障人士借助声音“看见”一部部大片。


志愿者蔡雨介绍,团队起步时只有十几人,现在每年都能招收近一百位志愿者,前后共计八百多人投身其中,一届又一届同学传承不息。团队曾收到一位盲人小姑娘的礼物,上面用盲文写道,“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你们就是我们的光明。”这句话成为志愿者们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继续追光前进,通过建设这样一条“文化盲道”,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文化权益。

杨乘虎指出,想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包括残疾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就要充分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和综合文化站,以及90%以上的博物馆均是免费开放。在基层,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张红军介绍,在浙江衢州余东村,全村八百多个人,有三百多人喜欢画画。村里不仅有中心礼堂,还有好几个特色礼堂,其中乡村美术馆陈列着大量画作,大多出自村民之手。在浙江,类似的农村文化礼堂有两万多家。放眼全国,还有甘肃乡村舞台、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等都各具特色,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在河南中牟,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异常火爆。这里将周代“天子驾六”、宋代“清明上河图”等历史“名场面”搬上舞台,装进21个大大小小的“盲盒”剧场供游客“解锁”。声、光、影的交织,让游客仿佛跨越时空,沉浸入一场奇幻之旅。


杨乘虎表示,“我们说文旅怎么融合,说诗和远方终于牵手了,其实二者之间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果没有旅游项目的开发,营造有效的文化消费市场,可能文化景观就没有今天的红火。但如果旅游没有文化的品质,仅仅是走到哪拍张照片、留个纪念,大家的获得感也会很差。”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新征程上,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