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群人爱家的方式,是离开家。
过度放牧曾让长江源地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的部分草场加速退化。2004年,在党和政府关心和推动下,世居此地的128户、407名牧民,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海西州格尔木市。
村子也有了新的名字——长江源村。
这是2024年6月4日拍摄的长江源村村貌。新华社发(冯春梓摄)
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村民申格总会想起8年多前的情景。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详细了解一家的生活情况后,亲切地说道,“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那片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生机盎然,生活好了、日子富了,这些告别草原、住进城市的牧民深深感受到,远徙他乡却奔向了幸福。每一滴澄澈入海的江源之水,都见证了将江源还给江源的庄严承诺。
回家
回家,是每一位离乡人最执着的想法。这一点,长江源村村民刻骨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不仅守住了村民们那片“渐行渐远”的家,也还给他们一片记忆中山清水秀的家。
“想家,做梦都想。”老汉申格觉得自己对于“离家”这件事最有发言权。
初见申格,他身上最打眼的是腰间佩戴的“吾尔朵”。
离开江源已20年,他时常梦见自己挥舞着“吾尔朵”追逐羊群,哼唱的悠扬牧歌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传得很远。
申格家原在长江正源沱沱河畔的要盖村,藏语中,要盖意为“天柱”。在这接近天的地方,他家有12万亩草场,70多头牛,400多只羊。
这是2024年5月26日拍摄的沱沱河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随着牛羊数量增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江源头草场逐年退化。飞舞的黄沙、消失的动物像是江源在向牧民们发出“求救信号”。申格发现,草滩上曾经偶见的鼠洞变得满地都是,黑乎乎的,像是打在了心里,看得心痛。
2004年,申格和乡亲们一起搬到了长江源村。如今,“山上”怎么样了?年已68岁,身体不允许回老家看看,申格对老家更加心心念念。
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长江源村村民可以获得禁牧补助资金;
2013年,100多名长江源村村民受聘成为生态管护员;
2024年,根据最新的格尔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江源村所在的唐古拉山镇85.25%的行政区划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
如今村民们回去不再是放牧,他们或是巡山巡河、或是参加赛马节、或是消暑度夏。
夏季赛马场上,骏马配着五色绸带,骑手英姿飒爽。马上刀术、骑马捡哈达、马上“吾尔朵”……选手们角逐草原荣耀。长江源村的村民经常把孩子抱上马,带着他们跑一段,唤醒血液中的游牧基因。
“蓝天白云,遍地格桑花,太美了!”孩子们回来向申格炫耀。申格取出腰间的“吾尔朵”,告诉他们自己年轻时可是赛马高手。
申格更喜欢和闹布才仁聊天。
作为长江源村的生态管护员,闹布才仁定期回到故乡巡护草场,捡拾垃圾、记录草场变化情况。每次结束巡护,申格等村里的老人总要问闹布才仁:“草长得怎么样?你这次去碰到了哪些动物?”
“草场上的鼠洞比以前少多了,草长得密密的,跟地毯似的。”闹布才仁拿出手机给老人们翻看,成群的牦牛瞪着眼睛望着手机、悠闲的藏野驴成双踱步、三三两两的狼往山里跑两步又不时回头……
“值了,值了。”申格喃喃自语。
离家
雄鹰飞不过的山,唐古拉。
在这座青藏高原的中部山脉,“长江第一滴水”化于寒冰,奔向神州大地,汇聚成中国第一大河。千百年来,冰天雪地庇佑着来此谋生的牧人,每到夏天,丰沛的水源让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原绿草如茵。
这里的人们深知对自然的仰赖,“百湖”措里玛、“山中湖”格日罗、“天柱”要盖、“大红石”多尔玛、“牛角宝座”拉智、“牦牛帐篷”努日巴……他们这样给唐古拉山镇的6个村起名字。
2004年,牧人们迎来命运转折。
“退牧还草”,开了30多次会以后,大家明白了——牛羊太多,家乡的草供不了这么多张嘴,搬家就是保护草原。
搬!
当年11月底,128户、407名生活在禁牧区的牧民挥别故土。
牧民们舍不得家里的牦牛帐篷、铁皮柜、炉子……都搬上了“东风”卡车,人挤在车厢里站着,扶着老人,抱着孩子,趁回头张望时,偷偷抹去眼泪。
经过可可西里、翻过昆仑山口,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在格尔木市南郊的一处戈壁滩,决定扎下来。
当地人十分诧异,四处是黄沙,离城里也远,牧民们为什么要把新家安在这里?他们答道,这里紧挨青藏公路,路通向长江源,那是家的方向。
从决定搬迁到落户新家,不到半年时间,牧民们把江源还给了江源。
新家
如今的长江源村,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美丽古朴的藏式风格民居坐落其间,农畜产品加工、露营烧烤基地等乡村产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
长江源村已经成为一座灯塔,越来越多牧民自发走出牧区到这里落户,目前全村已有223户609人。
这一切离不开搬迁后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24年6月11日,村民在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氆氇。新华社发(冯春梓摄)
为了解决牧民进城的生存问题,国家为他们盖起了新房,做职业技能培训……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上级党组织派来了驻村书记,增加了产业扶持资金。
2017年,长江源村人均年纯收入达22828元,实现脱贫摘帽,搬迁牧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2024年10月17日,村民在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内雕刻玛尼石(视频截图)。新华社发(杜笑微摄)
与此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完善。土路变成柏油路,房子里通了水、电、气。村里就有卫生院,牧民享受新农合,政府还建了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让村民们啧啧感叹。
“在山上最怕的事就是生病,小病靠扛,重病要骑几天马到青藏公路边,再搭车到市里才能看。”村民尕桑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就是卫生院,以前想都不敢想。”
更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伴随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有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从过去的每人两袋米、两袋面、两桶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藏式民宿”“藏餐吧”等旅游项目在这个高原乡村“开花结果”,截至2023年底长江源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万元。
家园
申格觉得,幸福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搬出大山20年,在命运的巨大转变中,牧民们逐渐学会以和谐共生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9年,一条连接故乡与新村的“路”被打通:山上,在允许放牧区域,牧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天然放养牛羊;山下,长江源村进行加工销售、品牌推广。“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等“金字招牌”远近闻名,产品在北京、浙江等地受到欢迎。
2024年1月23日,长江源村村民在村内精深加工基地加工牦牛肉。新华社发(梁亮摄)
伴随三江源保护工作的日益完善,如今长江源村落实“一户一岗”政策,每家每户都有一名像闹布才仁这样的生态管护员。
梁亮说:“牧民成为保护长江源的主力,守护家园就是守护‘中华水塔’,大家感到当初选择搬离草原是值得的。”
一系列最严措施保护下,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仅在长江源地区,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261.7亿立方米,较1956年至2016年多年平均值偏多40%以上。
一路向东,带着唐古拉清澈的江源之水,长江持续以干流Ⅱ类水质奔流入海。
近日,观鸟爱好者在上海崇明岛发现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小天鹅。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度面临生态危机的崇明岛重焕生机,这一鸟类迁徙的“国际加油站”再次吸引小天鹅等越冬候鸟翩然嬉戏。
“长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作为源头,我们必须以对母亲河的深情和对下游人民的厚谊,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文字记者:史卫燕、王金金
视频记者:杜笑微、史卫燕、王金金、王洪流
海报设计:刘雅萱
统筹:孙闻、唐兴、杜子璇、郜新鑫、赵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