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稀见老照片引发回忆杀!往昔银行职员如何欢度国庆

时间:2024-10-8 11:44 0 5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马尚龙、应健中、韦泱


1949-2024,新中国整整走过了75年的历程!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银行博物馆的老朋友们一同重温几张金融旧照,感受老照片里金融从业者们慷慨激昂的激情岁月,共同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生日快乐!”
01
国庆合影有讲究
DSC0000.jpg

如果要做一个职业脸谱化、标识化的评选,那么银行职员绝对是最脸谱化、最标识化的。男人一色的中山装,仅有的两位女性则是职业套装,还束了腰带,白衬衫的领口翻到了外面。一色的胸徽,一色的在表袋上插了一支钢笔;虽然有穿皮鞋,也有穿布鞋,可以想像穿布鞋的以前是配长衫的。前排坐着的男女两只手规规矩矩搁在膝盖上,白净而绵软。眼镜是有区别的,不过也只是在“银行职员”大范畴里的区别:或者是金丝边的,或者是玳瑁的,那种玳瑁的圆眼镜,更显示出银行职员的身份。再加上宽前额,不是银行职员还会是谁?
不仅仅是形似,还神似呢。所有的人,笑容是矜持的,眼神是在温和自信中含而不露着清高。银行职员是社会上几乎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职业,当然包括他们的收入。这样的长相和架式,让人相信;如若是来推销保险,很有可能就乖乖地顺从了。比起几十年后一席皱巴巴的西装、开了助动车上门推销保险,钱庄当然更加具有“蛊惑”的可信度。
如果要挑剔的话,除了两位女性,照片中所有的男人,中山装似乎都穿得有些问题。风纪扣扣得很紧,白衬衫的领口刚刚露出了一圈,这没错,但是中山装明显的大得不合身。什么原因?这是1951年的国庆节,刚刚解放没多久,银行职员或许是刚刚脱下了长衫,换上了中山装,国庆节正值初秋,中山装里面仅是一件衬衫,但是要给即将到来的深秋初冬做准备,穿中山装,要放出穿两件厚绒线衫的尺寸量,这在长衫并不显眼,因为长衫就是宽大为怀的,对于中山装来说当然是委曲求全了。
中山装不尽贴身,但是挡不住爱国的工作热情,“劳资紧密团结克服了困难走向好转,进一步争取新的发展——向国家资本主义靠拢”,这就是这一张国庆节合影的理由。
马尚龙
著名作家,著有《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路数》《卷手语》等作品。
DSC0001.jpg

02
银行潮男变装秀
DSC0002.jpg

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的10月1日的国庆一周年大游行,参加游行的队伍是新华银行。当年参加国庆游行队伍的是代表各行各业的职工,以庆祝新中国诞生一周年来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伟大胜利。
新华银行原为新华储蓄银行,1914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储蓄银行。其后总行迁往上海。1948年易名为“新华信托储蓄商业银行”,是当时誉满上海的“南四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的合称)之一。1947年在香港设立分行。1949年5月接受国内领导。1980年10月,总行改称为总管理处,迁址北京。
1989年4月,新华银行接受中国银行投资,成为中国银行全资附属企业。新华银行为中国银行集团十三成员银行之一,1993年底,新华银行香港分行在港九、新界各区共有40家分支行,以分行的数目计,在香港排行第七位,职员321600多人。该行向来支持本地工业发展,工业放款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在港九、新界各设4个押汇中心。根据英国银行学会的统计,1993年全球l000家大型银行中,新华银行排名第529位,比1991年的625位大为提高。截至1991年底,该行总资产已达550亿港元。在2001年,包括新华银行在内的13家银行,合并成为中银香港。
在游行队伍中,这位英俊的小伙子在游行队伍的新华银行标牌前留影,银行职员一改穿长衫或西装的昔日装束,而随当时的时代潮流改穿军服、带军帽、背军用书包,这给银行业职业装留下了在特殊年代的特殊记载。
应健中
资深财经评论员,在多家报刊开辟专栏,常有股市散文、股市杂文、股市大特写、股市文化等作品散见于报端。
DSC0003.jpg

03
家国情怀藏心中
DSC0004.jpg

下方的两帧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位于香港的中国交通银行欢庆国庆的场景。仅仅这点似乎简单不过的背景文字,就令人怦然心动。那时的香港,是中国百年屈辱历史上的一个沉重的印记。由于我们的落后,受尽帝国列强的欺凌,就连自己的国土,都难以保全。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帝国主义强行租赁,沦为英国殖民统治地。
然而,在香港生活与工作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依然把自己看作是祖国的一部分。仿佛游子在外,时刻牵挂着祖国思念着祖国,并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DSC0005.jpg

先看照片之一,这应该是较为宏伟的银行大厦,从廊柱及立面装饰等建筑风格看,是一座豪华、坚固的四方形建筑物,一楼是该银行的营业大厅,二楼的围栏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鲜红横幅,以及拉着串红红的国旗。整个二楼楼面,成了一个临时会场,坐得满满的员工,在聆听大会主题报告,他们坐得那么整齐,神情那么专注。会场上部,挂着一盏盏喜气洋洋的灯笼,从每个灯笼中的“国庆”两个中文繁体字中,让人们感受到庆祝国庆的氛围,以及会议报告的国庆主题。如果仔细看,会场的墙报上,有“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图片专栏,“重工业”专栏中,可以隐约看到“钢铁”“石油”等字眼,可见,为了迎接和庆祝国庆,银行员工专门布置了这期专题墙报,向大家宣传、介绍祖国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现在,时隔几十年,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身在香港的同胞们情系祖国建设的游子之心。
DSC0006.jpg

照片之二则给人们以活泼、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的景象。 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之余,银行员工大多脱下规整的洋装,甚至还有穿着短袖衬衫、西装短裤者,是十分休闲的装扮。 员工们闲聚在小会议室,济济一堂,台下,坐满员工; 台上,有指挥者在指挥二十来名员工,进行小合唱的演唱。 虽然,他们白天忙于银行各自的业务经营,没有多少时间排练,他们甚至连歌词还未及背出,但大家手中拿着唱谱,唱得倒是十分投入,表情或欢快或认真,由衷而发、油然而升。 演唱台的上面,挂着两排小国旗,突出了演唱会的主题。 照片右上角,一只红灯笼,一个繁体字的“庆”,显得十分喜庆,衬托出“国庆”的主题晚会。 会议室中间及右边一角,可以看到几个老人与儿童,这是银行员工的家属,说明这是一场工余时间进行的国庆演唱会,更说明爱国之情已感染到华人的家庭成员。
这两帧摄于五十年代的旧照,以不同的画面,演绎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 照片以平实的纪实主义风格,朴质无华地再现了动人场景。 那时的香港,尽管在港英政府统治下,但它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员往来,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始终未曾间断。 无论是香港本地人,还是内地在港工作人员,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响当当的祖国母亲叫中国。
历史的潮流不 可阻挡,香港已于一九九七年回归祖国,港人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们可以和内地同胞一齐欢度每年的国庆,他们发自内心地呼喊: “祖国,我回来啦! ”
韦泱
作家、文艺评论家,
著有《金子的分量》
《旧书的底蕴》《淘
书路上》《旧刊长短
录》等作品。
DSC0007.jpg

DSC0008.jpg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