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中国焦点面对面】从北京中轴线,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7563
主题
58015
回复
77169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55
出海记丨“让柳工的产品与服务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0/47
最好的文化交流:21国驻华使节在茶话迎春 体验中式八球连呼“非常喜欢”
0/46
台湾同学的回乡路|回家过年,是游子与家人的重逢仪式
0/46
文化中国行|文博馆里品年味儿
0/44
看舞龙、品美食……匈牙利、肯尼亚春节庙会拉满节日氛围
0/44
春节临近“年宵花”热销!品种“上新”年味渐浓
0/44
开开心心过大年|大年二十四:扫房迎新 福气临门
0/45
文化中国行|“中华战舞”劲 英歌夜训酣
0/44
祝福中国年 全球多地庆祝中国蛇年春节活动丰富多彩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中国焦点面对面】从北京中轴线,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时间:2024-8-20 10:33
0
20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电 题:
从北京中轴线,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新社记者 杜燕 陈杭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鸟瞰图。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七十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中轴线是北京最突出的部分,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纵贯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全长7.8公里。在七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条轴线经历了多次的规划、营建,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如今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以及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在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活态遗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在空间的维度上是一个整体,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吕舟谈到,自元大都开始建设,历经明、清,从3.8公里到4.8公里,再到7.8公里,北京中轴线始终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形态,在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最完整地展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依然将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南北向发展的具有控制性的轴线,持续引领着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反映了规划思想的延续性。
图为“北京中轴线”夜景,从近到远分别是钟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和永定门等主要遗产构成要素。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他称,从营建元大都,到明代建设北京城,到20世纪规划与建设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再到21世纪初永定门城楼重建,都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以及其对城市的形态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北京中轴线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文明的连续性。
从创新性来看,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方法有创新之处,先定中心再来规划城市建设,而非如此前封建王朝一样,以皇宫作为核心来规划城市。
从统一性来看,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在北京建立王朝,都遵循了共同的营建都城的基本理念,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是统一性的“证明”。
从包容性来看,北京中轴线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遗产,包括祭祀天、自然神和祖先的场所,包含供奉孔子,以及举办道教、佛教、萨满教仪式活动的场所。这些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明。
从和平性来看,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在复杂的城市规划中,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空间秩序,目的是追求构建和谐与和平的生活环境。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右)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吕舟认为,总体来说,北京中轴线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吕舟谈到,1912年,中国结束了王朝时代。此后,北京中轴线开始了公众化的过程,皇家建筑逐渐转化为博物馆、公园等城市空间,变成服务市民的公共活动区域。中山公园增建音乐堂、先农坛新建运动场、钟楼变成电影院和市民教育馆……这些时代的变化给北京中轴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使其具备了见证中国历史的作用。
图为民众在景山公园跳舞。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从2009年开始探讨是否作为申遗项目,到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开启申遗之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吕舟认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是一个国际交流对话的过程,促进了国际社会通过北京中轴线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理解、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吕舟指出,北京乃至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将它们真正地形成整体性、系统性,需要不断努力。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吕舟认为,这些突出的、具有世界性价值的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之一,中国有责任、有义务要保护好世界遗产,需要在完整、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对物质遗存的保护,同时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完)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到中轴线申遗过程中的?申遗过程中,申遗文本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请您介绍一下申遗文本的编制经历,期间是否有过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是什么?
吕舟:2009年,我们开始进行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论证工作,当时国家文物局也在组织论证未来中国有哪些能够反映中华文明重要的基本特征和对世界贡献的项目申报世界遗产。
在这个契机下,我们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决定了北京城市形态,能够整体地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城市形态和都城秩序,因此提出把北京中轴线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
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当时比较完整的文本中,呈现了其基本的价值内涵等。
对于申报世界遗产来说,核心的问题是要讲清楚这个项目是考古遗址、纪念物,还是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文本,必须要提炼出其哪些价值能够呈现给世界,包括能够展现中华文明基本特色、促进国内外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思想价值和意义,这也决定了要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以及如何呈现最好的保护状况。
申遗文本的编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对价值阐释,真实性、完整性等各方面的不断修改完善,这也是所有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共同点,都会在提交文本前不断打磨。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背后,无数人为申遗文本的反复打磨做出了贡献。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哪些比较重大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规划、营建?
吕舟:北京中轴线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活态遗产。从元代、明代到清代,北京中轴线始终在发展与延伸,控制着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影响着城市规划思想,这是其重要价值之一。
1267年,元太祖忽必烈要营建新的都城,在讨论选址位置时,决定在今天的什刹海确定城市中心点,在这里建造了中心台。从中心台与南部的一株大树形成一条连线,这条长度约3.8公里的连线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宫室和城市的建造就在这条线上展开。
在规划中轴线建筑群时,元大都还附会了《周礼·考工记》中的周代都城制度,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为方形布局,内有9条纵向街道、9条横向街道构成城市网络。
1420年,依据《周礼·考工记》都城形制设计的紫禁城建成。随后,明朝永乐皇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回北京,在此前元代中心台位置修建了钟鼓楼。向南到正阳门,中轴线长度扩展到4.8公里。北京城外南郊还修建了天坛和山川坛(先农坛的前身),体现了古人“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
16世纪中叶,明朝嘉靖年间修筑外城,新建永定门,北起钟鼓楼的中轴线,进一步向南延伸到外城永定门,形成了7.8公里的布局。
1912年,中国结束了封建王朝时代,北京中轴线开始公众化,皇家建筑逐渐转化为博物馆、公园等城市空间,变成服务市民的公共活动区域。在这个过程中,中山公园新建音乐堂,先农坛新建运动场,钟楼变成电影院……这些时代的变化给北京中轴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具备了对中国历史的见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成;1959年,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建成,位于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形成了如今的天安门广场格局。在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两个纪念性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规划格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布局原则,其设计原则和思想是连续的,也体现了中华文明长期延续性的价值。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确定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15个点位是如何独具特色又和谐统一的构成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和世界性价值?
吕舟:北京中轴线上有着巨大、完整的建筑群。从13世纪开始建设到21世纪初,随着时间的演化,中轴线始终是一个整体,决定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形态,包括北京正在实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都体现了这个思想。
中轴线的15个构成要素从古代开始形成,构建了完整、连续的空间结构。我们在选择遗产构成要素时,将相对碎片化的点位组成整体,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此阐释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同时,我们还讨论过是否要囊括周边历史街区等更多要素的问题。
中新社记者:与同类型世界遗产相比,“北京中轴线”的特别之处有哪些?为什么这次申遗“北京中轴线”后面增加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这句话?这些年,您对中轴线的认识有着怎样的变化?
吕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对世界遗产的基本要求。以印度尼西亚为例,作为第一个强调轴线关系的项目,2023年,日惹宇宙哲学轴及其历史地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条长约6公里的轴线,以日惹王宫为中心点,连接起默拉皮火山和印度洋。
从一开始,我们对中轴线的很多认知源于梁思成先生,他对中轴线的描述偏于城市规划。在文本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逐渐强调其背后的思想,并与相关专家达成共识:从2000多年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北京城市形态,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理想都城秩序,北京中轴线则是拥有千年历史的都城的典型形态和秩序的文化遗产。
中新社记者: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走来,能看到秩序井然、气势宏伟的城市建筑群,不仅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那么,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在您看来,“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哪些突出特性?为何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
吕舟: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以连续性为例,世界遗产的标准之一是能为延续至今或者业已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者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中轴线遵循的规划思想,是周代形成的城市制度,随着社会发展变成具有正统地位的法统,包括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明代永乐皇帝营建北京城,清代乾隆皇帝在景山上建设五座并列的观景亭、在景山公园北部修建寿皇殿建筑群等,北京重建永定门城楼,形成更为完整的系列景观,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文明的连续性。而20世纪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建设以及今天北京在城市规划中对北京中轴线控制城市发展作用的强调,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从创新性来看,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方法有创新之处,先定中心再来规划城市建设,而非像此前封建王朝一样,以皇宫作为核心来规划城市。
从统一性来看,北京中轴线的建设与发展涉及三个王朝,包括蒙古族、汉族、满族,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塑造其统一性。
从包容性来看,北京中轴线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遗产,包括祭祀天、自然神和祖先的场所,包含供奉孔子,以及举办道教、佛教、萨满教仪式活动的场所。这些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明。
从和平性来看,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在复杂的城市规划中,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空间秩序,目的就是追求构建和谐与和平的生活环境。
中新社记者:您曾提到,“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具体说来,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哲学理念?
吕舟:北京中轴线当中是城市的中心,体现了中国人“以中为尊”的理念,体现在传统四合院住宅中,地位最高的家长住在中间的正房,祖宗牌位及堂屋也设在正房的中间。
“中轴”的概念,离不开中国“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对于北极星的信仰。古人将天地人看做统一的整体,将天上的秩序复制到地面上,变成人生活的秩序。同时,古人认为,北极星位于天的中心,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来转动,因此在构建地面上的城市秩序时,也提出将最重要的建筑放在中心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在天安门广场营建过程中,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两座重要建筑放在中心位置。
此外,北京中轴线还体现了和谐,体现在城市形态中,就是中轴线左右的相对平衡、对称关系,偏向对天信仰的天坛在东侧,偏向以地为代表的农业社会的先农坛在西侧;供奉祖先的太庙在东侧,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社稷坛在西侧;故宫的文华殿在东侧,武英殿在西侧;城市当中也是一样,崇文门与宣武门、东直门与西直门、东单与西单、东四与西四等,都构成相对平衡、对称的关系,也表现出统一又富于变化的中国传统审美。
中新社记者:现在有个词非常火,叫做“中式美学”,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景山、故宫、端门)、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从建筑形制以及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它们的“中式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
吕舟:如果你喜欢摄影,走到中轴线上每组建筑的中心位置,都会拍出特别的照片。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放在中心位置,两侧建筑与其形成对称关系,体现出雍容大气、秩序井然与礼乐交融的中式美学。
中国的建筑与服装以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把端庄、中正和谐作为美的标准,这也深刻印在中华文化中,形成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式美学的理解。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之路,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提供了怎样的中国方案?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北京中轴线?
吕舟: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时,我们不断思考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除了讲好古代中国的故事,还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吸引越来越多北京市民参与其中,有小孩也有老人,大家共同讲述中轴线的价值。
2021年开始,北京连续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孩子们化身申遗小使者,组织少年团,在北京中轴线上宣讲其价值。中轴线周边的很多住户也积极参与并支持各项保护工作,并提出他们的意见。很多老字号用北京中轴线IP来设计和更新产品,吸引年轻人。中轴线上的书店踊跃地集中展示中轴线相关书籍,形成中轴线书店群,各种文化空间纷纷形成了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展示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全社会关注北京中轴线,参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促进以文化遗产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创新。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上线,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中轴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同时,“数字打更人”项目为普通人提供平台,大家可以登录“云上中轴”小程序,将身边建筑、文物的问题位置拍照上传,随时随地参与中轴线保护管理。
上述做法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领域的专家展开讨论,他们希望以后举办专题研讨会,讨论北京中轴线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遗产认知、保护方法如何为其他项目申遗贡献经验。
中新社记者:“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目前,中国有59项世界遗产项目。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未来还可以做些什么?从哪些方向努力?
吕舟:北京乃至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将其串联成脉络,真正地形成整体性、系统性,需要不断努力。我们在申遗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让北京中轴线在人们心中引发共鸣。2017年,北京中轴线的概念被专业人士所熟知,对大众来说仍很陌生。今天,到北京中轴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导游还是游客,大家都在不断提及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这是文化遗产持续传播的过程。
北京中轴线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贡献,包括对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如何通过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传播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在申遗过程中,我们召开多次国际研讨会,促进了遗产领域专家学者对其价值的理解。在申遗成功后,作为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必然要承担国际交流对话的职能,如何向更多人去介绍、用什么方式去介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努力。
中新社记者: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将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吕舟:这些突出的、具有世界性价值的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要保护好这些世界遗产。同时,这些世界遗产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通过价值阐释,实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
中国现有59处世界遗产,还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近60处的庞大的遗产后备队伍,以及各种各样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需要在完整、系统保护的基础上,不仅仅对物质遗存的保护,而是如何更大地去发挥它们的当代价值。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