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专访京东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新型实体企业”推动供应链“四流合一”

时间:2024-7-31 11:13 0 22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处于深度重塑过程之中,供应链的韧性至关重要。同时,产业竞争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大至供应链体系的竞争,提升供应链整体水平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真实贸易和交易作为支撑的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产业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供应链效率。
供应链金融领域纲领性文件“226号文”曾提到,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科技运用,通过“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实现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如何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等问题专访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21世纪经济报道:供应链金融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难题?
沈建光:主要挑战是在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之外,金融机构能获取的中小微企业“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信息还比较有限。
当前,征信服务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银行推动建立了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形成了国内收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的金融数据基础设施。
同时,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发改委持续打造“信易贷”业务的全国性网络。各个政府部门的政务数据不断推进开放,各地也在积极发展地方性的征信中心。
然而,一方面由于各个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存储、管理、输出的标准和技术不统一,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技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政务类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比较缓慢,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汇集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还处于“面窄量少”的阶段。
此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面临合规风险带来的权益保护难问题,信用信息可能属于某一行业、地区甚至国家层面的重要数据,防范信息泄露、盗窃等数据安全风险也对共享机制带来了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物的信用、数据信用”应如何真正落地?
沈建光: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让“物的信用、数据信用”落地的实质是要让“物的信用、数据信用”成为信用评估、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需要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数实融合,通过企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不断积累“物的信用、数据信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让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中有能力利用“物的信用、数据信用”,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核心企业如何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赋能?
沈建光:近年来,以数字、智能、信息科技为支撑,一批拥有传统实体基因、同时具备强大科技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应运而生,为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和推陈出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实体企业”是数字化运营实体业务和技术性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晶,具有“实体性”“科技性”“生态普惠性”和“网络外部性”四重属性,有利于推动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以及供应链上下游数据的信用化、信用资产化。
一方面,这类企业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供求响应方式,赋能全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助力现代流通体系,打造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另一方面,立足实体定位,这类企业能以技术能力带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并能通过开放自身基础设施、技术优势、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科技在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上发挥何种作用?
沈建光: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平台、产业平台企业融合发展,实现“金融科技服务+供应链场景服务”的协同发力,是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协同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供应链、产业链平台企业可以帮助银行机构更好地获得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信息,夯实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信息基础,缓解“有没有”的问题。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服务可以帮助银行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缓解“能不能”的问题。
展望未来,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协调发展,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企业合作,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