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超50%非上市人身险企退保率上升,这些公司到底怎么了?|每财保

时间:2024-3-12 13:35 0 32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gif

DSC0001.jpg

近半数寿险公司综合退保率上升,大家养老退保率近乎50%。
文/每日财报 栗佳
退保,对于众多保司来说,绝对是个有杀伤力的字眼。而站在消费者角度来看,这背后也揭示着保司存在的诸多问题曝露而出,如经营战略、产品规划、销售服务,乃至退保黑产等等环节。
2023年人身险行业退保率的平均值、中位数均高于2022年,且多家险企退保率较2022年上升幅度尤为明显。非上市的中小保司共计超百亿元的退保金也直接考验寿险公司的流动性和管理能力——这是2023年62家非上市人身险企的全行业数据。
金融监管管理局规定的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大限早已过去,截至2月1日,据《每日财报》不完全统计,除上市公司和问题公司外,已有62家险企发布了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并披露了其2023年综合退保率情况。
然而,在去年行业保费规模整体上涨的同时,令人担忧的却是退保数据。
01
四家险企2023年退保率超10%,大家养老近乎50%
对于一家保险公司来说,退保率这一指标往往代表着业务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退保率也成为了衡量保险公司业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去年全年的退保率数据攀升速度还是令人为之侧目,震惊之余,更是为非上市的中小型险企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及业务经营稳定压力感到担忧。
62家披露了综合退保率的非上市人身险企中,近半数公司综合退保率上升,尤其是一些中小险企与去年同期相比退保率飙升,最高达47.9%。
整体来看,2023年,62家非上市险企中有8家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低于1%;25家人身险公司的退保率处于1%-3%之间;19家位于3%-5%之间;17家超过5%。另外,有4家险企退保率超过10%。
具体到公司而言,退保率最高的是大家养老,2023年全年综合退保率达到惊人的47.9%,海保人寿则紧随其后,为28.46%,长生人寿和利安人寿位居三四名,分别为18.31%、11.84%。
先来看退保率最高的大家养老,其退保金额排名前三的产品普通年金保险与两款万能险,退保率分别达到79.46%、79.73%、11.76%,其中安邦养老臻享颐年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的退保金额更是达到了25.62亿元。
再来看海保人寿,在2023年三季度末时,其综合退保率还仅为1.72%,而到四季度末,却突然飙升至28.46%,直接拉高了全年退保水平。其退保率居前三产品类型为两全险、终身寿险、万能型。
再以利安人寿为例,退保情况同样也不容乐观,去年退保金额居前三的产品累计退保规模达到惊人的105.22亿元,而利安人寿取得的保费收入为220.68亿元。也就是说,这三款产品退保总金额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为47.68%,近乎达到了50%。可想而知,利安人寿其他产品的退保情况也可能“凶多吉少”。
不仅如此,其中银保渠道上的“利安富年金保险”产品,年度累计退保率竟然高达91.39%,单一产品退保率高于90%的情况,在整个62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也并不多见。
DSC0002.jpg

与以上情况相对,在8家退保率低于1%的人身险公司中,鼎诚人寿是最低的,仅为0.19%,较2022年压降了0.04个百分点,而恒安标准养老则为0.34%。
值得一提的是,与2022年披露的数据对比来看,2023年有31家险企综合退保率有所改善。其中,综合退保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财信吉祥人寿,较去年同期降了11.15%,但数值仍位于6.45%的高位。
除此之外,渤海人寿、东吴人寿综合退保率都有超过5个百分点的下降,分别较2022年同比下降5.31%、10%。
DSC0003.jpg

02
高企退保何时止休?背后流动性危机四伏
从以上退保率数据来看,居高不下的退保率并不是2023年保险行业的共性,行业分化较严重。虽然有多家保险企业退保率大幅增加,但大型保险公司却多数出现了下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较为割裂的现象?又有哪些因素助推了中小险企退保率走高呢?在《每日财报》看来,有以下三点因素。
一是,中小型险企过度倚重单一产品、单一渠道,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加剧。
据统计,2023年62家非上市人身险退保产品最多的是集中在年金险产品上,共计67款,占所有产品总数的37%;累计退保金额达66.40亿元,占总金额(146.10)的比例达45.45%。
从渠道来看,银保渠道成为高退保产品的主渠道。在高退保金额的179款产品中,有近4成的产品出自该渠道;而退保率较高的179款产品中,同样有近40%的产品从银保渠道售出。
DSC0004.jpg

还是以长生人寿和利安人寿为例,长生人寿退保率居前三位的产品均为万能型年金保险,利安人寿则为长期年金和人寿保险;两者退保金额居前三位的产品则全部来自银保渠道。
但近年来,银保渠道存在不少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在销售的误导这一块。如有媒体曝出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只对保险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着重介绍,但对保险产品相关费用等关键信息只字不提。而消费者最终获得的收益,其实是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收益。一系列事件爆发,显然也给不少保司退保率飚高埋下了隐患。
而不同于头部险企的雄厚实力,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小型险企受限于其规模,往往会向单一产品和单一渠道上集中发力,且产品和渠道多集中在退保风险较高的理财型产品及银保渠道,一旦现金流难以覆盖退保支出,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于中小保司而言,在保持自身业务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更应该积极尝试拓展新渠道、创新产品设计,这或成为未来中小险企新的脱困突围路径。
二是,去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消费端疲软,消费者手头面临很大的现金流压力,尤其是大单消费者,一旦自身财务状况出现风险,势必会造成一定规模数量的退保。而集中退保的情况持续出现,保险公司若无充足现金流,就只能不计代价快速出手类似债券等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或者是额外筹措资金,来补足这一“窟窿”,这将给自身全盘经营带来明显挑战。
据悉,为缓解退保带来的流动性压力,目前甚至已经有保险公司计划动用持有的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以应对集中退保对流动性产生的冲击。
三是,保费增加、保险产品设计欠合理、服务不佳等原因,也会增加保司退保端负担。比如,市面上也有不少保险产品,设计之初就有变相鼓励退保的行为,客户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在短期内退保不仅没有损失,而且还有收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退保有所区别。
与此同时,退保率居高不下可能还与屡禁不止的退保黑产有极大关联。不少黑产机构利用监管对于消费者投诉的高度重视,以及险企销售流程漏洞,不断施压险企要求全额退保,这也是很多人身险企困扰已久的头疼难题。
总的来看,行业退保率过高的背后既涉及到各大保司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也有外部愈发逼仄的大环境所致,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行业存在无序竞争。接下来,除了国家监管的出手引导外,对于保司自身来说,更需要树立的是“保险姓保”和长期主义理念,把更多精力放在调结构稳增长上。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DSC0005.jpg

2024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