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东西问·名家坊 | 徐泓:为什么要写《燕东园左邻右舍》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7642
主题
58094
回复
77256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56
今日(1月24日)汇率
0/33
东西问丨海蔚蓝:美术馆怎样架起中美文化沟通之桥?
0/22
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0/25
河北这个小村庄,承包了全国人民的春节“氛围感”
0/25
中方完成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首次独立取样检测分析
0/22
“万亿级别的中国体育产业,对全球都是难得的机遇”
0/22
A股大事儿!数千亿资金入市大门已打开
0/23
国内金价再创新高 今年黄金还能买吗?
0/23
中国西南滇黔地区何以自古传颂《孔子之歌》?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东西问·名家坊 | 徐泓:为什么要写《燕东园左邻右舍》?
时间:2024-2-6 10:06
0
328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题:
为什么要写《燕东园左邻右舍》
——专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
作者 徐皇冠 文龙杰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徐泓教授的力作《燕东园左邻右舍》出版。作为燕京大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专门为教授们所建的住宅区,燕东园的22栋小楼承载太多燕大和北大教授及家人的历史往事、情感与记忆。
燕东园的老住户、年逾古稀的徐泓教授,将这些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娓娓道来,以特稿笔法和详尽史料,叙述了发生在燕东园的往事变迁、学人成就、学术传承、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绘就了一幅学术文化传承的生动画卷。徐泓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她写作的初衷,以及对记述时代的感怀与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燕东园左邻右舍》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您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徐泓:燕东园在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园东门外大约一里的位置,自1926年到1930年间建成,居住过多位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教授。我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在我出生一百天时,全家从燕南园59号搬家至燕东园40号,并一直居住至今。
2021年年底,北京市完成首批历史建筑示范挂牌,我们家就被挂上了“燕东园40号”的牌。这件事促使我想写这本书。我觉得,保护建筑,其实是在保护历史,而保护历史就是保护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在这里发生过的事。
北京大学西门。罗星汉 摄
很多朋友都说我是一个幸运儿,命运给了我两个馈赠:第一就是我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从而有幸生活在燕东园这样一个近百年来著名学人居住的园子里,成为这个园子里资格最老的住户。
第二个馈赠就是,我这辈子一直从事我最喜爱的新闻业。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了5年新闻,在媒体里,当了30年记者,然后回到大学里教新闻,又教了20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新闻行业,我认为自己从骨子里始终是一名职业记者。因此,职业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都要求我把燕东园的百年变迁记录下来。
所以我把这本书作为我的一份答卷,献给我终身从事的新闻业。同时也将这份答卷交给我所有的学生——我教他们新闻,我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他们应该怎么做新闻。
徐泓著《燕东园左邻右舍》封面。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书写燕东园记录了近百年间的时代动荡与读书人命运。有评论称,本书是对一代学人一片冰心的致敬。能否说说您父亲和他那一代学人?
徐泓:我的父亲徐献瑜1936年赴美留学,两年后获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这所大学获得博士衔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939年回国后,他先后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计算数学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他过完100岁生日后,因肺炎住院。我忘不了父亲临终前的情景,他要笔和纸,颤抖着慢慢写,从上至下竖写他的签名“徐献瑜”,从左至右横写“再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第二天,有媒体刊登特稿,题目是《再见,“徐献瑜”一代》。
2009年4月18日,燕京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近千名燕大老校友聚会一堂,共叙旧情。侯宇 摄
父亲这一代,主要指的是出生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立志于科学救国的这个知识分子群体。这一代人几乎有着共同的经历:国难的时候回来了,国运转折的时候留下了,历次政治运动经受了,改革开放以后尽力了。我父亲在这一代里并不是顶尖的,在燕东园居住过的学人还有更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这本书出自我们燕东园二代的视角、私人的记忆,以此缅怀与致敬我们的长辈。
中新社记者:走访调查、考证梳理燕东园的过往不是件容易事,您为何要与遗忘抗争?
徐泓:某种意义上,历史是在不断被掩盖和消灭的。历史本身既塑造人物,又消灭人物。把历史的真相,把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真实状态保留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也是非常艰苦的事情。
我的书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词:打捞和抢救。
“打捞”,是因为太多的人被历史掩盖了。中国的历史被“宏大叙事”窄化得让人只知道帝王将相和一些个别的人,但实际上还有太多为中华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应该见诸史册。
另外就是“抢救”,现在不去抢救,他们就会被选择性遗忘,等到当事人都不在了,这些人和事就彻底被淹没、从历史中出局了。
2006年2月14日,一名女士推着自行车准备进入位于北京大学校内的全斋。全斋是当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一九二零年所建的“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之一。徐曦弋 摄
做这些采访和考察,就是在与遗忘抗争。有的时候遗忘一些东西,尤其苦难,对个人来讲,也是一种释放,这样或许能够快一点走出苦难和黑暗,去迎接光明。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遗忘,而且是故意的、选择性地遗忘它所遭受的苦难,那就很可悲了。一旦遗忘,同样的苦难就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
中新社记者:您终身从事新闻业,《燕东园左邻右舍》用记者的笔法叙述历史,您认为新闻与历史有何联系?
徐泓:我有一个学生说,新闻学的尽头就是历史学,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新闻学和历史学其实有着很紧密的亲缘关系。两者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新闻追求真实性,历史追求真相,都要求用事实说话。
另外我个人认为,任何学科,尤其人文社会学科,如果没有历史学做核心的基础,这个学科的发展可能很难获得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将来,很多东西都会是虚无的、不切实的。但走到尽头,人们会发现有很多历史是被遮蔽的,当把这些被遮蔽的历史呈现出来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新闻。我的老师、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对我说:新闻与文史是相通的。
中新社记者:《燕东园左邻右舍》追求事实、追求真相,会通了新闻与历史,在写作中有何方法?
徐泓:我觉得我在坚持着一种新闻写作。国外有很多记者出身的历史写作者都是这样做的。新闻写作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场意识。我一直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行动着的职业,行动的目标就是现场,因此必须抵达现场,看到现场真实的面貌、真实的情况,争取采访到足够多的当事人,以至于能够完成那个真相的拼图。对于记者来说“现场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写作这本书的全过程中,我想要通过采访,通过查阅尽可能多的史料,去抵达当时的历史现场。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春色宜人。易海菲 摄
抵达“现场”,通过新闻语言,把“大词”与“概念”具象为细节。俗话说,“魔鬼在细节之中”。只有真正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可能只有两三个细节,就能够体现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意境或形象。
我也在抵制互联网上碎片化的文化,尤其情绪化的表达和发泄。希望用一种克制的、善意的文字来书写。还是应该用善意来理解,用善意来联系,用善意来沟通。我的书里写到很多人情的关系,例如那一代学人在危难、重压和选择关头,怎么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力图让整本书的文字温暖起来。(完)
受访者简介: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