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利玛窦徐光启给当代东西方交流带来何种启示?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2804
主题
53255
回复
7194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76
“费城之声”在海口奏响
0/47
中文话剧《悲惨世界》登台法国
0/48
岛内私立学校苦寻出路
0/49
“我们跨越万里来相聚”(环球热点)
0/49
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0/47
助企纾困稳外贸(锐财经)
0/50
凝聚发展共识 完善全球治理
0/49
赫哲故里渔歌新
0/44
向大海要水 解“发展之渴”(经济新方位)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利玛窦徐光启给当代东西方交流带来何种启示?
时间:2023-6-19 10:48
0
497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
利玛窦徐光启给当代东西方交流带来何种启示?
中新社记者 曾鼐 阚枫
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700多年前,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冲破山海阻隔的不断交往中,推动着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而当今世界,当全球化和信息化让世界同处“地球村”时,东西方文明交流又出现新的障碍,有人鼓噪“脱钩断链”,有人筑起“小院高墙”,形形色色的“文明冲突论”“威胁论”甚嚣尘上。
历史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能给当今世界带来哪些启示?西方如何真正理解“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就此,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展开对话。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让西方在古代典籍中读懂中国
中新社记者:李集雅教授,我们了解到您从19岁起便开始学习中文,研读中国古代汉语和古代哲学,您还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您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两部中国古代经典?
李集雅:
这两部著作蕴藏了中国政治思想和伦理的核心价值,阅读它们对于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对于学习中国文言文也有益处。我不是第一个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意大利人,早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就将中国《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
孙向晨:
李集雅先生翻译的这两部经典非常重要,《论语》应该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学习的首要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里的思想,通过成语、语言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中庸》也非常重要,它是一本阐释“形而上学”的著作,“道不远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方法论。李集雅先生选择将这两本著作翻译成意大利文,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新社记者: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些经典著作中有哪些可供当今世界借鉴的内容?
孙向晨: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彼此之间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这里的“深入”,不能只限于对当代经济社会的认知,而是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明孕育的不同思维方式。在历史中沉淀的经典著作就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比如我们讲“道不远人”,中国人可能不是特别地追求一个抽象的道理,而是常常是从身边的道理开始。比如,在中国人的工作方法中,经常会搞“试点”。我们不会按一个抽象原则一次性推广,而是先搞一个试验地。如果西方人能从中国古代经典中汲取并理解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他们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能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有重要启示
中新社记者:李集雅教授,中国儒学思想中,最打动您的是哪一点?
李集雅:
中华文明对于多样性的态度和对于人类不同文明间相互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启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在不强求想法一致的情况下,寻求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和平。我们不必完全一样,应该接受多样性,并鼓励开放、合作与包容,今天的世界应该为此而努力。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历史上中意之间的交往对当今世界有哪些意义?
李集雅:
在中国,很早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录,中国人曾经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公元1世纪末,中国汉朝将军班超就曾派使者甘英寻找“大秦”,中国古代历史也有不少罗马使节到中国的记载。西方古典文献使用拉丁语seres来指代中国,意思是“丝绸”,后来的马可·波罗成为意大利和中国交往的一个象征性人物,这些都是两国悠久交往史的代表。
孙向晨:
历史上,欧洲的古罗马文明和中国汉代的文明都非常具有整合性,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都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即便罗马帝国崩溃了,在欧洲仍能不断看到古罗马文明的影子。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今天依然称“汉语”“汉字”等等,都能看到汉代文明的深远影响。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交往启示,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中新社记者:历史上,东西方远隔山海依然有灿烂的交往史,而反观当今世界,虽然交通更便利,交往更频繁,但东西方交流又有新的困难,甚至出现了“脱钩”的论调。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集雅:
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所谓的“脱钩”论调,努力去应对当今世界的共同挑战。我想,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这是包容理解和携手共进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孙向晨:
谈到年轻人的交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就有“利玛窦徐光启学社(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在今天的大学成立这样的学社,是为了让年轻人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如李集雅先生所言,我们完全能够相互理解,并彼此尊重,我们有共通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今天的世界,特别需要在求同存异中保持尊重和包容。
应注重文明间的亲和力而非差异性
中新社记者:在二位看来,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误解和误区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孙向晨:
我是学哲学的,也想从哲学方面举例。比如西方哲学里最主要的概念叫“存在”,它是本质化的、永恒的,是超越时间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周易》,一上来就是讲“变化”,它不是从不变的本质去理解这个世界,而是从“大化流行”“生生之谓易”等视角观察,在变化中去把握事物的真谛。哲学上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中西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思维的差异也会反映在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上。
李集雅:
我认同孙向晨教授的观点,中国和欧洲都有各自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明,我们为各自古老的文明而感到自豪。应该看到,这两大文明都具有亲和力,我们应该更多地将这种亲和力传递给对方,以便相互理解,并克服文化障碍。我们应该研究文明之间的亲和力,而不是过多强调差异,研究我们文化的类似方面,然后克服彼此的认知困难,我们应该致力于不同价值观的分享,而不是取而代之。
中新社记者:从古丝绸之路算起,中国和意大利相知相识的交往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今,两个古老的文明如何促进民众间的心灵相通?
孙向晨:
李集雅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读书,我希望看到更多两国留学生在彼此的国家求学交流。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是简单地通过阅读典籍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深入彼此的生活环境,和当地人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李集雅:
越来越多意大利学生到中国求学,加深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了解,我对此也很自豪。我也认为必须来到这个国家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处,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文化和文明。因此,加深人文交流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