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CEO选聘方法论!三大子公司引“外脑”,“国企基因+市场化机制”

时间:2023-6-9 15:45 0 57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合适的高级管理人才对于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其往往能够利用丰富的经验,迅速带领企业走上预定发展轨道、达成既定战略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下,保险行业步入深度转型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往大有不同,寻找合适人才更成为不少企业当务之急。而今天要介绍的这家上海国有企业在转型中,逐渐展示出了独具一格的用人理念:国企基因+市场化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既维护了内生力量,又快速推进战略转型,为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近日,太平洋健康险发布公告称,聘任尚教研先生为总经理。而这已经是近三年来,中国太保为旗下重要子公司引入的第三位“外脑”。此前的两位分别是2021年初加盟的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以及2022年末加盟的长江养老总经理王海峰。
两三年内三大重要子公司相继引入高级管理人才,显然不是巧合,背后所指向的正是太保转型2.0阶段的“市场最优对标”战略。
其实太保引进“外脑”的传统已久,早在2007年上市前后,就引进了外资美国凯雷集团和台湾寿险教父潘燊昌。2020年GDR发行后,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向海内外引进具备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当然对于成立32周年的中国太保来说,几次战略转型升级,一批批太保专业干部得到锻炼成长,正如这三大“外脑”总经理背后,其董事长要么是太保内部培养起来的干部,要么是国资委体系调任太保的干部: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太平洋健康险董事长马欣、长江养老董事长陈林,皆是如此。可以说,正是这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并重的模式,共同塑造了中国太保稳健专注,又敢于创新的经营管理风格。
DSC0000.jpg

01
三大保险子公司相继引入“外脑”,中国太保选才凸显“国企基因+市场化机制”
尚教研加盟中国太保,主政太保健康险,已经不是一个新消息,实际上,早在2022年11月,尚教研出任太平洋健康险党总支书记,拟任总经理的消息就已经为媒体所报道。
尚教研是一个在健康险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其毕业于湖南大学精算专业,后加盟中国平安,先后担任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综合开拓部经理、平安健康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平安健康险总部营销总监、个人业务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2017年出任腾讯旗下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中国太保正大力投入大健康业务,就在近期,其还正式发布“352大健康服务蓝图”,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太保大健康保险支付、服务赋能、生态建设的三大圈层,三大圈层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发展闭环。
大健康战略被置于空前高度,作为中国太保旗下的专业健康险子公司,太保健康险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忽视。而尚教研其在健康险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健康险领域的丰富经验,无疑正契合当下中国太保的需求。
其实,不只是尚教研,关注中国太保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中国太保已经引进一批“外脑”来丰富高管团队,推进业务转型发展。
最知名的当属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蔡强于1967年7月出生,是一位从海外保险业务一线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曾任法国安盛保险集团(美国公司)个险营销员、地区经理、地区总监,法国安盛保险集团(香港公司)个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友邦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2020年1月从友邦离职后,蔡强一度出任微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2021年初,加盟太保寿险。
太保寿险是中国太保最核心的保险子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其转型成功与否对于中国太保而言至关重要,而蔡强,作为曾经执掌友邦中国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在推动代理人队伍转型方面经验丰富,其确立的精英代理人路线,也正契合当下中国太保乃至整个行业对于代理人队伍转型的认知。
此外,长江养老作为中国太保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保险类子公司之一,2022年也迎来一位新的总经理——王海峰。
资料显示,王海峰是一位“70后”,生于1973年3月,虽然年轻,其经历却相当丰富,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工银理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等职。
长江养老成立于2007年5月,是中国太保旗下的专业养老险子公司,主要经营企业年金管理、职业年金管理等业务。在中国太保“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建设的战略布局中,长江养老主要专注以养老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开展养老及相关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长江养老总资产63.39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
此外,近年来,中国太保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其也加大了对于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例如,中国太保数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磊,就曾先后在网易和vivo等公司任职。
医养领域也是如此,中国太保已引进数个高层次专业人才,例如太医管家CEO、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董事长徐晶,曾任知名药企阿斯利康中国区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负责人。
中国太保的这些“外脑”,或来自头部保险企业,或来自互联网大厂、知名科技、医药企业,不少都有国际企业工作经历,这些人才的到来,弥补了中国太保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短板,为其推进战略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中国太保对于内部人才的培养选拔也从未松懈,可以看到,引入“外脑”的三大保险子公司董事长,均为太保内部成长起来的干部,以及国资委体系调入太保的干部,他们与引进人才组合搭档,成为中国太保“国企基因+市场化机制”最真切的写照。
02
重视人才引进由来已久,中国太保践行“市场最优对标”战略,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人才的培养引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保险业而言,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管,往往能带动企业快速达成战略目标。中国太保显然深谙此道,纵观其发展历程,在注重内部干部培养之外,重视人才引进也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国太保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明显侧重,以此锚定最合适的人。
2007年上市前后,中国太保首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拓展业务范围,因此彼时其引进的人才多侧重保险业务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最典型者当属潘燊昌,其创建台湾安泰人寿,并将安泰做成台湾最大的外资寿险公司,因而被称为“台湾保险之父”,其2006年6月出任太保人寿经营委员会主席,成为推动太保寿险彼时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2011年实施战略转型1.0之后,中国太保的策略开始发生变化,更加侧重精细化管理,加强对精通风控、合规、资管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任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总精算师张远瀚,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中国太保的,其先后在海内外多家险企任职总精算师,经验十分丰富。
2018年应对新形势,中国太保实施战略转型2.0之后,积极推进康养发展战略,投资专业化建设,开始着力引进健康、养老、投资、科技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原中国太保首席投资官邓斌、原首席科技官戎国强就是这一时期加盟中国太保的。
2020年成功发行GDR,中国太保成为首家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之后,更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战略,“外脑”引进提速,上文提及的几位高管,蔡强、王海峰、尚教研等都是典型案例。此外,太保产险财务负责人、副总经理陈森同样也是一位具有跨国企业工作经历的职业经理人,其早已加盟中国太保。
中国太保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在企业转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2018年,在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主导下,中国太保正式推出“转型2.0”战略,制定五大关键词,位居首位的就是“人才”。其余四个则是“数字”、“协同”、“管控”、“布局”,其对于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太保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人才机制,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战略转型方面,更形成了“三合四化”的人才引进工作经验。
03
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人才机制市场化,中国太保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剑指国际一流保险集团
人才问题事关重大,且牵涉众多,尤其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何将党的要求和公司实际有机结合,并最终达成预定经营目标,个中尺度的拿捏、组织架构的理顺,相关制度的拟定等,都需要反复权衡。
分析中国太保不断引入外脑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太保的开放态度,与其所有制多元化、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早在2005年12月,中国太保就引进外资巨头凯雷成为其重要股东之一,而上文提及的潘燊昌的加盟,正是外资股东推荐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太保要持续发力医养业务板块,跨界进入其他业务领域,为了快速形成优势,其也采取了广泛与其他类型资本积极合作的态度。例如,2018年11月,太保寿险携手法国欧葆庭集团,由各自旗下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太平洋欧葆庭运营管理合资公司,以借助对方经验,提升服务质量。
2020年7月9日,中国太保曾发布公告,增加高瓴资本的合伙人梁红为中国太保非执行董事,这意味着,高瓴资本也参股了中国太保,只是持股比例不高,没有达到披露要求。2021年,中国太保还与红杉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50亿元人民币医疗健康股权投资基金,深化大健康产业布局。
中国太保自身也不断推动国际化布局,先是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又于2012年12月23日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更于2020年6月17日在伦敦交易所发行沪伦通GDR,并由此成为第一家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企业。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太保逐渐形成了多元化董事会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董事会拥有14名董事,外部董事占比71%,女性董事占比21%。
而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董事会的专业化、国际化,不仅实现了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有效保护,对于推动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也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最繁荣的通商巨埠,“国际化”“市场化”一直是上海最鲜明的标签。这种标签的形成,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更有国家意志的因素。
在“国际化”“市场化”一词长期的熏陶中,上海市的企业也有了更多的国际化、市场化的自觉。作为总部位于上海的国有企业,中国太保也不例外,根据其年报,其发展目标就是“国际一流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