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鄢增华:中山陵何以成为两岸一座“心桥”?

时间:2023-3-31 10:36 0 49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清明将至,祭祖扫墓,慎终追远。3月26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两岸同祭”特别策划,透过两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黄帝、炎帝、孔子、屈原、妈祖、中山陵的文化传承,洞见两岸同一血脉,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祭。敬请垂注。

1.jpg

中新社南京3月30日电 题:中山陵何以成为两岸一座“心桥”?

——专访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鄢增华

中新社记者 杨颜慈

2.jpg

2023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7周年。清明前夕,两岸同胞自发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谒,以瞻仰先生遗风。百余年光阴荏苒,中山精神历久弥坚。

近日,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鄢增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中山陵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发挥中山陵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历史和情感纽带作用。

3.jpg
游客走进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参观。泱波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可否从生平事迹的角度,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

鄢增华:
孙中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投身民主革命事业。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4.jpg
2016年11月16日,由孙中山亲属代表及海外来宾等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嘉宾团抵达广州并在中山纪念堂参加纪念活动。陈骥旻 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5.jpg
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孙中山先生为何选择南京紫金山麓作为埋骨之地,中山陵的建造过程是怎样的?

鄢增华:
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与随行人员一起到紫金山行猎。他见此处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便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这是孙中山最早表达安葬紫金山的愿望。

1925年,孙中山在病重弥留之际,又嘱咐国民党人及夫人宋庆龄:“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6.jpg
航拍南京中山陵。泱波 摄

孙中山病逝后,遵照他的遗愿,宋庆龄、孙科等亲属与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成员多次到紫金山实地察看,最终选中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一处空地作为墓址。

中山陵的建造分三部工程进行,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完工,并于6月1日举行隆重的安葬典礼;全部工程历时近6年,于1931年底全部完工。

宋庆龄曾多次来过中山陵。1949年10月16日,宋庆龄专程由北京到南京谒陵。

7.jpg
各界人士拜谒南京中山陵。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都会在中山陵举办纪念活动。台湾各界人士到大陆参访时,中山陵也是必到之处。如何看待两岸同胞围绕着中山陵的这份历史认同?

鄢增华:
孙中山先生是两岸同胞共同尊崇的历史人物。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也是联结海峡两岸的重要桥梁和情感纽带。

2005年4月27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中山陵拜谒。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以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连战在谒陵时说:“到此地,我们尤其回想到中山先生那种壮阔的思想,那种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奉献的精神。所谓博爱,所谓天下为公,都在(中山陵)这个碑、牌、门楼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8.jpg
2005年4月27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中山陵拜谒。谒陵后,连战挥毫题字“中山美陵”。毛建军 摄

2008年至2009年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两次拜谒中山陵。他表示:“两岸之间必须正视历史,面对现实,然后开创未来,中山陵就是一个正视历史的最好证据。”

迄今,洪秀柱、朱立伦、林丰正、蒋孝严、郝龙斌、萧万长等台湾知名人士,及近300批次的台湾参访团体专程赴中山陵谒陵。台湾民众来大陆工作、旅游时,多会选择到中山陵瞻仰拜谒。

2023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在中山陵祭堂耳房,马英九题写“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志纪念。

马英九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深盼两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战争,致力振兴中华,这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希望台湾青年深入了解中山先生生平和两岸关系,认清两岸一定要和平奋斗才能振兴中华。

9.jpg
2023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图为马英九向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敬献花环。路梅 摄

中新社记者: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为何成为增强两岸同胞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心桥”?

鄢增华:
两岸同根同源,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华民族进步的象征。他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他所倡导的“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至今仍然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他的精神和思想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是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

因此,中山陵不仅是两岸同胞、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瞻仰的精神圣地,更是联结华夏儿女情感、沟通两岸亲情的纽带,增强两岸同胞认同感与凝聚力的一座“心桥”。

10.jpg
航拍南京中山陵。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应如何发挥中山陵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情感和历史纽带作用?

鄢增华:
两岸同胞同宗同文,但“台独”势力千方百计推动“去中国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两岸历史文化的割裂,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在此背景下,孙中山先生作为联结海峡两岸历史的关键人物,对中山精神的持续、深入研究及对其思想更为广泛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在孙中山思想传播方面,要注重挖掘孙中山思想的当代价值,讲好“中山故事”,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传播活动。同时,可以通过推进世界范围内孙中山纪念地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民间文化团体及台湾孙中山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孙中山思想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当代价值。

12.jpg
游客在台北与孙中山雕像合影。陈小愿 摄

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是发挥孙中山精神纽带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福祉所在。两岸文化交流是消除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放眼未来,仍需透过文化的互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早日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完)

13.jpg

专家简介:鄢增华,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多年来侧重于孙中山生平事迹及思想、精神的研究,立足中山陵,长期从事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