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巨灾险扩面提质(财经眼)

时间:2025-8-25 14:38 0 4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太保产险重庆分公司查勘员到重庆明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查勘定损。

杨剑波 摄




平安产险北京市密云支公司查勘员邢大海(右)在密云区高岭镇为农户家因暴雨受灾的玉米地进行定损。

杨蕾 摄




数据来源:金融监管总局等

近期,我国多地受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居民财产、公共财物遭受损失。做好防汛救灾及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巨灾保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巨灾保险能够提供哪些保障?如何进一步提升巨灾保险承保能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织密保障网——
提供巨灾风险保障,助力灾后恢复重建
“10多天工夫,5000元保险赔款到账,心里踏实多了。”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刘家湾村村民贾长记说,7月初,当地下起罕见暴雨。雨水淹进屋子,家电、家具被泡坏,农具也被冲走。“第二天,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拍照登记,说是巨灾险能赔。没成想,月底我就拿到了赔款,赶忙多置办些生活用品。”
贾长记说的巨灾险,是湖北省去年落地的综合性巨灾保险,保险周期5年,保费由财政承担,为全省2000余万户居民提供保障。
“该保险保障对象为灾害发生时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人和居民住宅、室内附属设施。人员死亡、失踪赔偿限额20万元;城镇房屋每户赔偿限额10万元、农村住房每户赔偿限额4万元;室内财产每户赔偿限额5000元。”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2016年,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去年初,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印发有关通知,扩展巨灾保险责任,保险责任在破坏性地震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提升基本保险金额。不少地方积极探索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巨灾保障。去年,全国首单综合巨灾保险落地河北,湖北、陕西等地也推出了多灾因、广覆盖、长周期的巨灾险,灾害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巨灾保险试点。
除了保障居民生产生活,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拓展巨灾险功能,在保障公共财产、助力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作用。
今年6月末,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道路路段受损。保险公司迅速向交通部门进行理赔,为道路修缮提供及时有力资金保障。
据了解,今年,湖南将巨灾普通公路保险纳入综合巨灾保险范畴,为参保区域内普通公路提供灾毁保险保障,拓宽公路灾毁修复资金筹措渠道,解决传统资金拨付周期有时难以匹配灾后重建时效性要求的痛点,提升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效率。
“保险在提供巨灾风险保障、促进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说,2021年7月河南发生强降雨,保险业支付赔款约116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重近10%;2023年京津冀等地极端强降雨灾害保险业赔付达126亿元;2024年初湖北等地雨雪冰冻灾害赔付41亿元,秋季“摩羯”超强台风赔付42亿元,河南秋季暴雨赔付27亿元。2025年汛期以来,北京、河北、山东、吉林、天津、广东、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10个省份保险业已支付赔款20.5亿元。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推行农村住房保险、保障民生类相关保险以及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说,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工具,将继续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争取政策支持,扩大试点。
统筹“防、救、赔”——
做好灾情预警防范,发挥防灾减损合力
专家表示,引导保险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巨灾风险管理,既有利于发挥其损失补偿功能,健全灾害救助体系,还能增强前端风险管理能力。不少地方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加强各领域协同配合,为加强灾害预防、减少因灾损失探索新路子。
“出现干旱时,田里能自动浇水。”在四川省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户罗全说起这个新鲜事儿。走进田间地头,墒情站、视频站、水位计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据介绍,雷达卫星等遥感系统也在实时监测农田状况。
“公司为仁寿县定制农业天气指数保险项目。当气象灾害指标达到阈值时,将为有关部门提供赔款,用于恢复农业生产。同时,该项目配套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灾害快速响应、助力抗灾减损。旱情发生时,远程控制自动灌溉就是一个例子。”国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表示,重大灾害具有低频高损特征,一旦发生,往往出现较大损失。着力做好灾情预警防范尤为重要。实现“防、救、赔”相结合,也是巨灾险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这一目标,加强科技研发应用是重要方式。
通过科技手段优化风险减量服务,保险业持续加力。平安产险科技中心数据智能平台团队总经理谢文峰说,该公司鹰眼系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气象灾害模型等技术,建立标准化自然灾害风险数据体系,优化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灾害预测等功能。今年7月进入主汛期以来,该系统推送灾害预警信息覆盖6182万个人客户、260万企业客户。中国人保依托万象云风控平台、水浸物联系统等做好灾情监测,多平台实时获取灾害预警。今年6月1日至7月31日,万象云推送灾害预警服务386.85万次。
多部门联动,发挥防灾减损合力。重庆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当地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数字化+风险减量”模式,指导保险机构联合灾害管理相关部门、科技公司等,研发巨灾保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实时损失评估系统,包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灾害研判、应保联动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防灾救灾。
“保险业应持续优化风险减量服务,提升事前、事中风险管理能力,为助力防灾减损、应急管理等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说。
确保“赔得起”——
用好资本市场,为应对巨灾风险提供更充足资金保障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对发展巨灾保险提出更高期待。专家表示,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保险公司将承担较大赔付压力。因此,推动巨灾保险持续扩面提质,完善风险分散机制,解决保险行业“不敢保”“赔不起”等痛点是破题关键。可通过发展巨灾债券等方式,提升行业承保及风险定价能力。
巨灾债券是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为应对重大灾害损失而发行的债券。“巨灾债券收益与指定巨灾损失相关联,如果在债券期限内未发生指定灾害事件,债券持有人将获得本金及利息回报;如果指定灾害发生,募集资金(本金及未付利息)可能部分或全部用于灾损赔付。”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发行巨灾债券,能通过资本市场为应对巨灾风险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忠曜说,从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巨灾债券发行量逐渐攀升、类型日益丰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巨灾债券总发行规模超70亿美元。“巨灾债券平均收益率往往高于同评级公司债券,同时与金融市场风险相关性低,有利于投资者优化投资结构。在成熟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中,巨灾债券不仅成为巨灾保险资金重要来源,也让资本市场投资者获得多样化风险回报。”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探索巨灾债券。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已探索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2021年,中再产险在原银保监会支持下,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转移国内台风损失;2023年,人保财险在港发行巨灾债券,对50亿元以上的地震损失提供2.3亿元的风险保障。
“在加强再保险等传统风险分散方式基础上,通过巨灾债券等新型风险转移方式拓宽风险分散渠道,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有利于提升行业巨灾风险承担能力,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郑伟说。
此外,业内人士介绍,发行巨灾债券也有利于提升巨灾风险管理技术。“巨灾债券发行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巨灾风险管理专业问题,包括风险分析、模型测算、结构化设计、操作流程、赔付模式等。通过国际合作、技术研发,引入成熟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利于行业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王忠曜说。
“强化以再保险和风险证券化为核心的风险转移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等保险连接证券。”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说,同时,将继续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开发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对其运作模式、风险安排、政策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健全多渠道保险风险分散体系。支持再保险公司开发巨灾模型,提升行业巨灾风险定价能力。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表示,农业领域往往更易受到重大灾害影响,提升农业保险巨灾应对能力因而十分重要,应持续健全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记者 屈信明)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5日1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